•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运用“互助共享”策略 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质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6 05: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的开发是幼教工作者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在课程开发热潮的引领下,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资源越挖越深入。以我园为例,园本探究性活动课程已基本完成建设,在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展开流程、特色项目挖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已形成了完整的主题资料库。目前研究的重点已转向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课程实施的诸多环节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解读易出现偏差。现成的教材拿到手后,正确解读教材很关键:教材在主题中的作用、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材中可挖掘的教育价值点,等等。教师对重、难点的思考已成习惯,较易忽视的是对教材在整个主题中作用的思考,同样的一个教材放在不同的主题中,教育目标的设定可能就大相径庭。另一个比较薄弱的方面是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对多方面价值的考量。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难以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对活动设计应重点把握的要素难以驾驭,如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保证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何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等。三是教学活动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因各种原因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如教具制作不充分、对教学时间空间的考虑不周全等,都会导致教学活动不能达成预设的效果。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教师间的个体差异,不论是客观能力还是主观态度,都有明显差异。二是教师自我更新意识与能力的缺失。工作的惯性与定势,加上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特点,使教师们的自我更新动力大大减弱。反思、修正、提高,是一条正向的链条,哪个环节断了,出问题了,都可能导致链条的断裂。三是组织管理的原因.即幼儿园的质量意识及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管理意识普遍薄弱,因此也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导致了虽然开发了理想的课程却无法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等情况的出现。
          鉴于此,我们设想从源头上入手,抓住“差异”,提供“共享”与“互补互助”。改变“封闭”意识,鼓励“开放”与“自我更新”,把“互助共享”策略运用到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中,通过组织创新、方法创新来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互助共享”的概念界定
          “互助共享”,就是变个体为团队,通过团队内部的多向沟通,让能者带弱者,让优势项目带弱势项目,从而在整体上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的提升。这是针对于“自我封闭”提出的一个概念,即拒绝故步自封的自我定位,提高组织与个人的开放性,从扩大与外界的信息流通面入手,提升组织和个体的自我改造能力,实现与外界多方位的能量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实现新陈代谢。“互助共享策略”是对互助共享过程中运用原则、指导思想、组织体系、操作流程和方法的总称。
          二、“互助共享”策略的运用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互助共享”模式要覆盖全员,通过吸引全员参与,帮助全员得益,促进全员提升,从而保证课程全面实施的质量。
          2.优势互补原则。挖掘各人优势,创设施展平台,让具有不同优势的人在不同的优势项目中担当职责,让更多的人在优势施展的过程中对同伴施加有益影响,扩大个体与外界的信息流通,促进共同提高。
          3.开放协作原则。从信息类型、共享渠道、来源渠道等入手,考虑创设各类信息的共享、多种渠道的共享、各人提供信息的共享等系列平台与机会。
          三、“互助共享”组织体系的建立和运作
          课程实施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无非是“主题规划”、“备课”、“上课”三个环节。那么,根据“互助共享”原则,可以建立不同的互助共享组织针对性地解决这几个环节的问题。
          (一)主题讨论会——解决“主题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主题讨论会.是指教研组在每个主题开展之前组织的“头脑风暴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开展的主题作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帮助全组教师明确主题的目标、展开的流程、主题涉及的所有教学内容及各内容在达成主题目标中的作用,以及区角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各方面的事项。教研组主题讨论会的运作流程是:
          1.在主题讨论会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1)每一位教师明确即将进行的主题的主要目标,分析所包含的核心内容;(2)在前一主题的最后一周安排脑力激荡,一名教师组织,一名教师记录活动过程;(3)确定主题负责人。由每位教师轮流担任主题的负责人。主题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在主题讨论会上担任主持,引发大家讨论;负责整理、提炼教师的见解,形成主题流程图。
          2.在完成以上各项准备工作的前提下.由主题负责人召开主题讨论会,基本流程如下:
          在课程实施的初期,为保证主题讨论会的质量,我们还有两种教研组主题讨论会的“变式”:一种是邀请式教研组主题讨论会,即邀请上一轮的教研组长参与讨论;另一种是领导参与式教研组主题讨论会,即每个教研组的联系领导参加主题讨论会。其目的是为提升主题实施的质量出谋划策。
          (二)同班备课小组——解决“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同班备课小组,是指每个教研组中相同班的老师组成的集体备课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分析教材.弄清教材在主题中的价值和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预设达成目标的教学环节,斟酌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受主题讨论会实际效果的方向性制约,更关键的是受备课质量的影响。因此,为提高备课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的操作流程:
          (三)各层面研课小组——解决“上课“中存在的问题
          1.中心研究组,是由园级领导、教学骨干组成的研究组织,其主要职责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群体性问题。
          2.领域小组,是由具有领域教学优势的教师组成的研究组织,其主要职责是解决单一领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群体性问题。
          3.师徒配对,是指有针对性地给青年教师配备一名骨干教师作师傅,结成师徒对子。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青年教师学习小组.由工作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的自主学习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师徒配对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举措,从实际效果看,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艺术的提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是:
          在这个看似常规的工作流程中,最有价值的是青年教师已经形成了“有任务、找师傅”的良好习惯,老教师们也习惯在每次有开课任务时去关注徒弟的需求。对管理者来说,在课程管理的过程中,普遍性问题比特殊性问题容易解决。相对而言.最难解决的是教师的个别化问题,因为解决个体的问题需要投入充足的人力、大量的精力,所以不能真正一一顾及。设立师徒配对协作组,使得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化整为零,个别问题小组解决,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四)信息收集小组——解决外来信息的封闭问题
          由爱好阅读的青年教师组成.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各种新信息,供同伴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信息收集小组的任务是改变“信息封闭”,这也是开放自我的最快捷方法。
          1.收集什么。收集的内容包括三类:一是专题型。这类内容一般根据园本教研的重点进行,属于专门性的理论知识、他人实践知识的收集,比如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专题中关于“各年龄班幼儿规则培养策略”、“区角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等内容的收集。二是任务型。这类内容主要是外出学习之后的信息报告,比如参加专题型培训活动后的信息报告、外出听课后的信息报告、外出参观后的信息报告等,这些内容均涉及外围环境的实践现状。三是随意型。这类内容是信息收集小组成员平时学习内容的汇总,一般都是本专业最新的发展信息。
          2.谁来收集。信息收集是很繁复、需要毅力坚持的一项工作,所以由谁来做,得看谁有这个积极性来做这件利他又利己的事情。任务申领就是很好的检验途径。除了以自主申领方式确定负责人外,还有临时指定方式,比如,给外出学习的团队指定一名负责人,由该教师负责“哪些信息需要带回发布”、“由谁负责发布”等具体事项。
          3.何时发布。信息收集工作要得到所有教师的认可和重视,必须使之成为常规。我们设立了“信息发布平台”,放在每次业务学习时,专门排出一定的时间供信息发布。在外出学习比较集中的阶段,我们也会专门安排一次完整的业务学习时间以满足大量新信息的学习。
          四、实施“互助共享”的反思
          在各种“互助共享”策略组织运行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共同点:
          1.用好人。每一个“互助共享”小组,都是“异质”型团队,团队中都应安排“行家高手”,从而达成最大限度的“引领”和“相互影响”。我们一直强化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总有一个团队需要你去引领。因此,某个老师在这个团队可能是“被助者”,在另一个团队可能就是“助人者”。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势,这是教育教学质量能够真正提高的关键。
          2.保证时间。不管是零散的,还是完整的,我们都应尽量确保每个协作小组的活动时间。比如。我们每周确保备课组活动的固定时间;在每次教研组召开主题研讨会时,安排人员进班管理午睡;信息发布时间的保证;等等。保证时间就是保证协作活动的正常开展。当然,有些互助共享活动是自发的、经常的,不需要固定时间,如师徒配对小组的活动,“有需求”和“满足需求”就是活动正常开展最好的催化剂。
          3.强调常规流程。小范围研究适宜的操作流程.成熟后进行推广。如:教研组主题讨论会的流程就是在大班教研组试点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并借助某个主题展开流程的介绍推广到全园。强调流程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而是明晰每个环节内隐藏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流程各环节的互助性探讨,让每位成员解决问题1、问题2、问题3……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互助共享”策略的运用.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就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情了,而是化解、分解成了大家的事情。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有四大好处:一是有利于过程监控。把管理者想要监控的工作内容变成大家需要去研究探讨的内容,把“外控”变为“内省”。二是有助于质量提高。“互助共享”策略的运用目的就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有利于人尽其才。异质构成的各互动共享小组,为每个人创设更多的成长平台,创设发挥优势的机会。协作过程有利于各方的发展和成长。四是有助于均衡发展。互助共享,通俗地说,就是“你帮我来我帮你”。互帮互助的过程,是智慧和经验的共享过程,快速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
          当然,在“互助共享”策略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互助共享小组的活动,相对于面向全体的园本教研来说,其性质是点式的,如果面上的工作不减少.那么点上的工作就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负荷。因此,如何通盘考虑整体的课程实施管理,还需要有更宏观的思考,更需要突出重点的统一部署。这样,可以集中优势兵力,真正去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各互助共享小组的运作流程看,对课程实施的管理主体是教师,发起的管理方式都是“内省式”,运作的实际效果受各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的影响。因此,是否可以把“内省式”课程实施管理与“外控式”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质量监测等“外控式”管理手段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内省式”管理的实效。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后续研究的跟进。
          [参考文献]
          1.汪丽.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管理[T].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04).
          2.王成刚.幼儿园课程管理运作及其诉求[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3).
          3.田燕,李金生.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幼儿园课程管理模式[T].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3-29 13:01 , Processed in 0.042710 second(s), 28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