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教师指导策略(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4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研究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十分关注教师的指导策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向决策者、实施者、发展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一变化使教师面临挑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之间存在差别。有的教师善于引发和推进幼儿的学习过程,从而不断与幼儿互动,生成新的活动内容,而有的教师即使有心也无法成功地完成生成发展过程。通过对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影响幼儿园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直接推进课程生成发展的过程。
    [B]一、提问与讨论[/B][B][/B]
    我们知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提问机会,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讨论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机会也很多。教师适时和有效的提问对于促进课程内容的生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提问和讨论能有效促进课程的生成发展呢?换言之,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应怎样运用提问与讨论指导策略呢?
    1.倾听幼儿的问题
    倾听幼儿的问题是教师运用提问与讨论指导策略的第一要素。在某幼儿园,幼儿在“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认识了许多动物,对动物的特征、习性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一次在参观动物园回来的车上,一个幼儿不经意地说:“唉!做动物多好!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也不用天天练琴、上课,我要是动物多好啊!”另一个幼儿听见后大声说:“那才不好呢!动物园的动物是人养的,森林里的动物要被猎人捕杀,我才不想当动物呢!你想做动物?哈哈哈!”于是,教师就问全体幼儿:“你们认为是做动物开心还是做人开心?”幼儿一下子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教师立刻抓住这一话题作为探讨的内容,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第二天,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来到幼儿园,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还把这个活动推向全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追踪提问和讨论的场景,并对问题作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入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有关事物本身的问题。当我们提供机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疑问时,幼儿提出有关事物本身的问题相对较多,这和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生成的“理发店”主题活动中,幼儿提出的许多问题是关于头发和理发本身的:理发店里有哪些东西?剪下来的头发到哪里去了?烫过的头发和不烫的头发有什么不一样?烫发的液体是用什么做的?教师从这些问题出发,引导幼儿开始了参观理发店和观察理发用具的一些活动。
    第二,有关事物与儿童生活关联的问题。如同样是理发店的话题,幼儿提出的有些问题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又如在“特别的我”的主题活动中,在了解“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以后,有的幼儿提出:“我们班的大大和小小为什么一样呢?”“为什么大大和小小穿得一样,长得也一样?”在倾听幼儿的问题后,教师提问:“大大和小小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还有谁会像大大和小小这样看上去一模一样呢?”由此引发幼儿生成一系列有关双胞胎的学习活动。
    第三,从多元文化角度提出的问题。在生成发展课程的过程中,幼儿有时提出的问题会指向一些不常见现象,他们往往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提出这些问题。如在有关“理发店”的活动中,幼儿提出了“为什么非洲人的头发是卷曲的”和“外国人的头发为什么不是黑色的”这类问题。实际上,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不同的经验。沿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索有助于幼儿拓展学习经验,形成早期多元文化概念。
    第四,在想象和创造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有时,我们在活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不直接指向学习内容,但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及时抓住这样的问题来推进活动。例如,在“梦幻西游记”的主题活动中,教师让大班幼儿阅读图画书《我家是动物园》,幼儿据此提出各种关于自己和同伴像什么动物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发展了“我是某某,其实我是某某动物”以及“这是我的朋友某某,其实他(她)是某某动物”的活动。幼儿在提问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和同伴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2.判断问题的价值
    如果说教师的提问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话,那么幼儿的提问则是天马行空;如果说教师的提问较有预期性的话,那么幼儿的提问则更有创造性;如果说教师能提出十个问题的话,那么幼儿就能提出一百个问题。由于幼儿提出的问题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和随意性,所以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可以发展成新的活动。因此,在倾听幼儿提出的问题时,教师要判断问题的价值,这对很多教师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前所述,在生成的“理发店”主题活动中,幼儿提出了许多关于头发和理发店的问题,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幼儿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生成活动中,有的教师在提问时碰到了“问题”。例如,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去理发店理发吗?”绝大多数幼儿直接回答:“不喜欢。”教师觉得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继续提问:“为什么不喜欢去理发店理发呢?”幼儿纷纷告知:“因为害怕。”教师试图深究“为什么会害怕理发”,幼儿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对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这个活动无法开展下去。教师在反思时谈到自己的判断和幼儿之间的差距。的确,来自幼儿的问题很多,教师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讨论的价值,尤其是在推动活动进展和课程生成发展方面,不同问题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再如,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在开展“特别的我”主题活动时,一个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身体里有心脏、胃、肠子,那脑袋里有什么?”教师感到这是一个引导幼儿探索大脑的好机会,是课程向纵深发展的生长点。于是,通过提问“脑袋里有什么?我们想问题时脑袋里在发生着什么?每个人的脑袋一样吗?聪明人和笨人的脑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如果换了脑袋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了一个有关大脑的系列活动。后来,有的教师在反思教育过程时质疑类似“大脑”这样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只看到幼儿因缺乏知识经验而作出的一些“猜想”。有的教师甚至指出这样的生成活动没有让幼儿学到关于人脑的正确知识。但是,如果我们从幼儿学习特点出发,以新的课程知识观来看待这一过程,我们就可能对教师和幼儿提出的问题所蕴含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各种想法得到了成人的尊重,从而使幼儿更加重视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提问加深了幼儿的认识,每个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讨论的兴趣;活动中围绕提问展开的每一个活动通常都是对前一个活动的促进、挑战,活动之间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得不更进一步思考有关大脑的问题。这样,幼儿就有机会不断深化、细化并反思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是强调结果而是注重过程,那么这一活动将是有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通过提问和讨论触发生成行动
    在运用提问和讨论策略时,教师要有效地触发生成行动,从而将生长点变成生成发展的课程内容。因此,提问和讨论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1)在提问与讨论中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能引发幼儿主动探讨,幼儿主动提出或参与的讨论往往是触发生成活动的前提。浙江舟山警备区八一幼儿园在开展“神秘洞”的主题活动时,发现幼儿在“洞洞里的动物”活动中对蚂蚁洞和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就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蚂蚁在地下是怎样生活的吗?”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请幼儿回家后搜集关于蚂蚁生活的各种资料,随即生成了“地底下的蚂蚁王国”这一活动。这个活动的组织以绘画为主,请幼儿画出地下的蚂蚁王国,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幼儿对迷宫图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个“惊奇一线”主题活动中的“制作迷宫”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在提问与讨论中发展幼儿的学习经验
    在关于汽车的活动中,幼儿提出“为什么船能在水中行驶而汽车不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多数幼儿的兴趣。有的幼儿认为“船下面有螺旋桨”,有的幼儿认为“船下面是尖的”,也有的幼儿认为“船没有轮胎”。教师鼓励幼儿在一次次尝试中论证和调整自己的观点。后来有的幼儿经过多次尝试提出了“水有浮力”的观点。尽管幼儿对“浮力”的概念仍很模糊,但整个活动的价值远大于学习“浮力”概念本身。
    (3)在提问与讨论中拓展幼儿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有些问题对促进幼儿进入想象和创造的情境具有特别的作用。贵州都云机关幼儿园在开展“虫虫虫虫飞”的主题活动时,发现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有效地组织幼儿讨论“假如我是虫虫”,幼儿纷纷放飞自己的想象,进入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并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
    教师在用提问和讨论触发幼儿生成活动时非常容易滑人惯常套路。“这个是什么”“这个为什么这样”是我们在与幼儿互动时常常不由自主冒出来的问题。这类提问和讨论过多,可能导致教师过于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而忽略幼儿的兴趣和架构经验的学习方式。如果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精神,不能给幼儿带来拓展想象和创造空间的机会,就很难生成有价值的活动。
    [B]二、调查与追溯[/B][B][/B]
    调查与追溯是幼儿和教师围绕生成的活动或者主题,共同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地考察――访问倾听――研究记录――交流汇总这一系列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经验,还能不断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并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新的疑问,扩展认知,提高技能。
    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如“快乐的茶馆”“蜗牛的血为什么是蓝色的”“双胞胎”等,都与幼儿先前的生活经验有关,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内容比较具体,范围比较小,便于操作。但是,在活动中幼儿光靠既有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的感性认识。这时,教师就要使用“调查与追溯”这一指导策略了。
    1.确立调查的目标
    调查的目标是围绕需要进一步认识的问题,帮助幼儿搜索和理清有关信息。因此,教师在调查前应比较清楚地思考,针对调查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制订一定的计划。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预设需要调查的问题:对于利用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搜集信息,也要有清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设立调查目标。这会直接影响调查结果,也会影响具体的活动过程。
    在开展“快乐的茶馆”的主题活动时,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调查活动“你们爱喝什么茶”。在调查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调查的问题:对哪些人进行调查?他们分别爱喝什么茶?这种茶是怎么泡的?在确定调查的问题后,教师绘制了调查表,请幼儿带回家调查。最后,教师展示每个幼儿的调查表。
    2.采用恰当的调查方式
    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具体运用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需要和具体条件。教师采用调查方式开展活动要有灵活的思路,尽量用适合幼儿的、简便易行的、生动的方式进行调查。
    (1)口头调查
    以口头形式开展调查活动简便易行,调查目标比较简单。比如在“特别的我”的主题活动中,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的大班幼儿觉得自己长大了,希望知道什么年龄可以获得零花钱。教师让幼儿回家问爷爷奶奶小时候有没有零花钱,是怎么使用零花钱的。带着简单的调查目标,幼儿回家后向祖父母作了调查。通过这样的口头调查,幼儿不仅获得了对祖辈生活的粗浅认识,还了解到祖父母对使用零花钱的看法。
    (2)表格调查
    表格调查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幼儿反映自己了解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在“商店”的主题活动中,江苏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幼儿对于开“理发店”产生了兴趣。教师便设计了表格式的调查表,让幼二带回家和家人一起进行调查。这份调查表(如上图)分“我见过的人”“我看见的发型”“头发的颜色”三个项目,有四个栏目作为调查对象的信息。幼二分别用口语陈述家长填写和画画的方式表达调查结果。这名幼儿分别调查了电视台主持人孟某、爷爷、奶奶和外婆、妈妈,他画出光头的主持人、头发稀少的爷爷、烫了短发的奶奶和外婆及头发        关键词:整合课程生成发展指导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5-3 02:48 , Processed in 0.038621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