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春华,以自然的心境做母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今儿童文坛,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她二十几年笔耕不辍,以传神、细腻、轻灵、幽默之笔,为孩子们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作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紫罗兰幼儿园》、《蘑菇熊》、《米球球》、《一年级的马鸣加》、《小女生毛毛虫》、《大头儿子和动物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饼干》……她也因此而四次荣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两次荣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并获国家图书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小松树”奖、宋庆龄儿童语言学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金鹰动画片奖、上海市作协幼儿文学奖。她,就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生活中,拥有一双儿女的郑春华,又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儿子,你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有家庭的,有学校的,也有孩子自身的某种天性所决定的,因此,教育并不是想让孩子变白孩子就能变白、想让孩子变黑孩子就能变黑这么简单。
    儿子从小到大,一直被老师列为问题儿童,不遵守纪律,调皮捣蛋。我三天两头会被老师叫去,有时候老师会当面对我提一大堆孩子的意见,有时候儿子会被留在班里,我则在校门外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
    但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儿子。每一次,我都会很平和很平等地与儿子交流,把老师反映的问题弄清楚。其实,有时候老师所说的孩子的一些缺点通过孩子的表达,并不是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当然,老师也不是故意的,因为老师要管理全班那么多孩子,不可能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心理感受,也不可能了解到孩子做每一件事情的出发点。但母亲是可以的。在跟儿子敞开心扉的每一次交谈后,我都会告诉他:“儿子,你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所以,在儿子心目中,我始终是他的知心朋友,他,也会因我的鼓励而始终充满自信地面对每一件事。
    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很盲目,老师说什么就跟着一起指责孩子。我觉得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每位母亲都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此,不管旁人因为什么事情怎么评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先把事情弄清楚,听一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决定对策。
    儿子一直到上高三才表现得“安分”些。尽管调皮,学习却一路顺畅,在一所重点中学直升高中,去年又考上复旦大学。想来想去,这似乎只能归功于他较高的天资,因为他学习的的确确不用功,他也从来没有给过自己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儿子没有什么竞争意识,不会最差,但也决不会穷凶极恶地要冲在最前面。我不知道这些是否跟他自小生长的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我的教育有关,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孩子某些方面的发展是由自身的一些天性所决定的,而不是教育就能简单改变的。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把握好做人品性的大方向后,在教育上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某些天性。为什么非要刻意去改变呢,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被刻意改变了,可能在另一方面也就会出问题了。
    儿子自己报了特长班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内心的需求,因此,父母应给孩子宽广的天地,而不用刻意去安排什么。
    记得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先生带他去学了一段时间围棋。父子俩每次学棋回来脸色都不对:做爸爸的只要儿子赢棋了就高兴,输棋了就不高兴;做儿子的则每次都不高兴,因为他并不喜欢学棋,他是被迫的。于是,我让儿子放弃了学棋。
    直到儿子小学毕业的前几天。有一次,有特色学校来班里招生。儿子回家后很是闷闷不乐,他对我说:功课好有什么用,特色学校的人来招生,全班就我一个人一次手都没举,我什么都没学,什么特长都没有。我告诉他:儿子,这说明不了什么,如果你想有特长,现在学也来得及。没想到儿子真的自己去报了萨克斯班,因为是内心所需,所以一路学过来非常自觉,上课,报名,考级,从来没让我们操过心,现在他已通过八级,是大学管弦乐队的成员。可见,只有当孩子内心有了某种需求,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愿望,学习才会成为乐趣,成为自觉的事情,否则只会让大人和孩子都疲惫不堪。
    所以,对于3岁的女儿,尽管我先生说了好几次要让她学钢琴,我都没有同意。因为在女儿身上,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她对钢琴表现出兴趣,也没有发现她对绘画表现出兴趣。一切顺其自然。
    儿子13岁分房睡,女儿3岁分床睡
    正如植物的生长,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任何急于帮助孩子成熟的外力,都只会给孩子造成损伤。
    儿子很小就跟我们分床睡,但直到13岁才和我们分房睡。刚知道分房睡的消息,儿子提出要在隔着两个居室的墙上打一个洞。因为儿子和我们同屋睡时,小床离大床很近,他有时候喜欢拉着我的一只手入睡,所以,他觉得只要墙上有个洞,他和妈妈的手就能拉在一起。他的这个建议当然没被采纳。于是,每到晚上,他便会在自己的房间里叫:“过来一个人,过来一个人。”要我们过去陪他。有时我过去,有时我先生过去。我先生偶尔会怪我太宠孩子,这么大了还要大人陪。我就告诉他:你就过去陪陪儿子吧,等儿子大了,你想要陪他都不用你陪了。
    儿子上大学后,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过。因为女儿还小,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基本以女儿为主,外出活动也主要是遛公园。所以,我希望儿子能留在学校多跟同学聚一聚,但他好像很恋家,每个周末必回,陪着我们遛公园。但也许有一天等他有了女朋友,我们想拖着他跟我们去公园他都不会去了。所以,父母不要烦孩子粘大人,条件成熟了,自然会断开。
    女儿在前些日子刚跟我们分床睡。之前她一直都不同意,在我做了一次手术后,我告诉了她妈妈身体的不便,她便很懂事地同意了,但仍有些眼泪汪汪。于是,我告诉她:你没有跟妈妈分开,你看,你的小床跟妈妈的大床连在一起,小床有很多窗口(护栏),每个窗口都能跟妈妈讲话。她马上破涕为笑。所以,不管是孩子的什么事情,都可以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来解决。
    女儿班里的“怪”孩子
    母爱是滋养孩子一生的最好的营养,而现代生活中,一部分母爱却正在变质和失落……
    在现在的上海街头,经常能看到四五个保姆背着孩子聚在一起的情形,这似乎成了一道风景线。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很沉重。这些孩子,往往出生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家里也很有钱。他们的父母,会给他们买昂贵的营养品,会为他们雇好几个保姆,但就是不舍得花时间陪孩子。他们的母亲,在生完孩子后总想着还要回到原来的生活,以致于孩子未出生,便联系好了托户,等孩子一生下来,便每月花上几千块钱把孩子送走了。其实,她们不是没有时间,但她们要把时间留给夜生活,留给逛街,就是没想过要留给自己的孩子。
    在女儿所在的亲子班里,就有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脾气往往很古怪,很明显的是缺少母爱所致。不难想像,等他们长大成人,他们肯定也会冷漠地面对周围人,面对这个世界。
    因此,一定要把完整的母爱送给自己的孩子,这是滋养孩子一生的最好的营养。要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是以说教者的身份给孩子讲道理,也不是以监督者的身份陪孩子练钢琴,而是以同龄人的身份进入孩子的童心世界。
    “小雪人走了”
    童心是最可贵的,应当精心呵护,而不应拔苗助长。
    一天下过雪后,我抱女儿在窗口看院子里的一个小雪人。第二天带女儿下楼,雪人已经化掉,可女儿还记得。她指着雪人的印记说:“小雪人走了。”我便耐心地告诉她:“因为太阳出来了,雪人被晒化掉了……”说着说着,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残忍:为什么要急于用自己呆板的知识去破坏女儿对雪人的美好想像呢,为什么要用自己所谓正确的知识去缩短雪人在女儿心目中的生命呢?于是,我急忙改口,告诉女儿:因为雪人怕热,走到不热的地方躲起来了,等到明年下雪的时候,雪人就又出来了。女儿开心地笑了,因为雪人留在了她的心里,留在了她的期待中。
    而生活中,和我一样有最初想法的父母很多,他们急于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急于教孩子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以为是在培养孩子,实际却在做着一件残忍的事情:扼杀孩子的想像力,破坏孩子的童心世界。这不由使我想起几十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起官司:一位母亲在得知3岁的女儿在幼儿园认识了字母O后,一纸诉状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她女儿的想像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字母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但自从老师告诉她“这是字母O”后,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官司以这位母亲胜诉告终。
    这场官司警示着所有的世人:孩子的想像力是宝贵的,需要我们一起来精心呵护。
    一件刻意的事情
    为孩子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善良和美丽。
    如果说我为孩子刻意做过什么的话,那只有一件事:阅读。
    女儿的图书架上,摆放着我为她精心挑选的100多本图书。我选图书,首选画面,画面要非常漂亮;其次看内容,内容要尊重自然,体现真善美,并且好玩。我和女儿每天晚上都要读书,每次3本。读着读着,如果我觉得某个故事的理念有问题,我马上会告诉女儿:“这个故事不好,咱们换一个。”女儿也会欣然同意。
    对于儿子,我在阅读方面下的工夫丝毫不比女儿差。儿子小时侯,虽然图书市场上好图书不多,但我还是尽可能地给他选回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儿子平时整托,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前,我都会把这个星期的书准备好,这两个晚上肯定要陪儿子读故事。儿子自小喜欢阅读,虽然调皮,但品质优秀,非常具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这除了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我认为和他小时侯的阅读密切相关。
    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将优良的品性根植于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懂得了什么是善良和美丽。
    采访后记
    在采访郑春华之前,我对她的了解比较平面化,知道她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写了不少优秀作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让她一举成名。通过近一个小时的采访,我看到了她更是一位自然、开放、睿智的母亲。在朴实却不失敏锐、理性却不失洒脱的言语中,闪现出的理念令人心动,更发人深省。由此深感文学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异曲同工的。
    编辑:beibei582947



             关键词:郑春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4-29 08:11 , Processed in 0.066370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