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些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界对学前教育模式问题给予了较多的注意和认真的探讨,不少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建立新的学前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和可贵的尝试,为走出传统教育模式之路做出了值得肯定的贡献。但由于学前教育模式研究的特殊性――它是“理论下去,实践上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必须涉及从理论构想到应用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如儿童观问题、教育观问题、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论问题、学前教育理论的操作化问题、学前教育经验的概括化问题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问题等等,其中若有一个环节解决不好,则会全盘皆输、前功尽弃。同时还由于其它一些主客观原因,我国学前教育界对学前教育模式的探讨虽有一定成效,但未尽人意处仍然存在。本文拟就我国学前教育模式及其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80年代初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在活动教育模式的实验探索中拉开了序幕。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界发展了许多学前教育模式,如综合主题教育模式、活动教育模式、游戏教育模式等,有些同志还提出了游戏课程、一日活动课程等概念。综观十年来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学前教育模式繁荣景象的背后,总有“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情况,这就是“活动教育”提得多了,“直接教学”提得少了,甚至有些同志不提了;“幼儿中心”提得多了,“教师主导”提得少了,甚至有些同志提出了“由教师中心转向幼儿中心”、“从知识中心转向个性中心”的观点。这种情况在我国学前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80年代中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传统的直接教学模式进行了批评,主张否定直接教学模式(尽管这并不是活动教育模式研究者的初衷),用活动教育模式取而代之。他们把直接教育模式和活动教育模式说成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模式,提出直接教学模式所依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旧的、应该摒弃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活动教育模式所依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新的,应该发扬光大。认为现在正处在两种学前教育模式及其相应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交接”时期,从而使得我国的学前教育模式在走出了直接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误区之后,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教训;翻开学前教育史,我们便可以看到历史上既有一种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有一种新模式取代旧模式而成为新的影响世界学前教育之路的模式,但最终也走上绝路的情况。
    60年代以前,以发展成熟论为理论基础的儿童中心模式可以说是有世界影响的学前教育模式,世界各地的学前教育均以此种模式为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成熟是决定幼儿发展的基本因素,不成熟就无法进行学习,而学习也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因此,这种模式特别强调游戏的作用,主张让幼儿通过自由游戏得到发展,反对成人强制幼儿接受教育、干涉或限制幼儿的自然发展。这一模式在60年代以前一直左右着世界范围内的学前教育,其积极的一面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基础,有利于愉悦儿童的身心。然而,它把学前教育局限为幼儿的游戏,而且是自发的游戏,从而陷入了遗传决定论的窠臼。
    任何一种模式一旦固定了、僵化了,就必然要走向反面,它的极盛期也就成了它走下坡路的开始。正因为如此,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环境论为理论基础的直接教学模式向儿童中心模式提出了挑战,并取而代之成了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幼儿的行为是受环境影响形成的,只有通过环境的作用才能使幼儿得到发展。因此,这种模式主张用预先制定的大纲严格控制整个学前教育过程,以直接传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训练。这一模式积极的一面是重视环境的作用,主张对幼儿进行早期知识启蒙和智力训练,但由于它把环境的作用和生理成熟的作用对立起来,否认学前教育有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忽视了继承传统中的合理成分永远是需要的这一朴素真理,最后形成了一种强行性、“高压锅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幼儿的个性与愿望。正因为如此,这一模式在影响世界十几年以后,在其发源地美国,有识之士又开始了对新的学前教育模式的探索。
    7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改革表明,无论是儿童中心模式还是直接教学模式都不能解决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两种模式互相靠拢、取长补短成了各国学前教育理论家、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一些新的学前教育模式如认知相互作用论模式的广泛传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皮亚杰是认知相互作用论模式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认为幼儿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成熟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各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的学前教育深受直接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幼儿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所以日本把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发展幼儿的个体和社会性上;而美国的学前教育深受儿童中心模式的影响,忽视对幼儿进行早期启蒙,所以美国把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对幼儿的早期智力培养上,一些州甚至提出了对4岁幼儿进行正规教育的设想。
    对于学前教育历史的回顾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学前教育模式只要走向僵化、封闭,它就要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传统学前教育模式的全面否定,对新兴模式的一味推崇,其实正好落入新的窠臼,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理论导向。我们今天有必要警惕这种硬性思维把学前教育模式引向新的一轮僵化和封闭,在学前教育模式的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上下功夫。

    现实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也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近20年来,美国的一些学前教育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学前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多种学前教育模式孰优孰劣、是否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学前教育模式等问题均作出了较为科学的回答。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两项较大型的学前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及其结果,以便从中获得对探索中国学前教育模式之路有益的借鉴。
    在美国影响较大而且引起世界学前教育界瞩目的学前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是大卫・韦卡特(David Weikart)的研究和露易斯,米勒(Louise Miller)的研究。
    大卫・韦卡特把学前教育模式分为三种,即直接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儿童中心模式。直接教学模式又称贝――英模式,是60年代由贝雷特(Beirreiter)和英格曼(Engleman)提出的,主张以直接传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和阅读能力方面的训练,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幼儿进行模仿并反复练习。开放教学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的,认为幼儿是在积极的探索和活动中以及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中发展的,主张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探索的丰富环境,要求教师帮助幼儿在主动探索、主动组织自己思维的过程中达到发展思维和社会性的目的。儿童中心模式认为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年龄特点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主张教师应认真考虑幼儿的兴趣和愿望,要求教师积极地鼓励幼儿进行自由游戏,并对幼儿在游戏中提出的要求和表达的愿望作出回答。经过对自3岁开始的幼儿进行严格的教育实验和长期的追踪研究,大卫・韦卡特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接受不同模式训练的三组儿童在入小学时的平均智商没有明显差异,但都比未接受训练时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对于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来说,不存在三种模式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均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第二,直接教学模式在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和语言训练方面有优势,开放教学模式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优势,而儿童中心模式则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优势,也就是说,三种模式各有侧重,各有长处;第三,幼儿的发展是学前教育模式和幼儿本身的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同一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幼儿身上尤其是在不同性别的幼儿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尽相同的。
    露易丝・米勒把学前教育模式分为四种,即贝――英直接教学模式、苏珊・格里(SusanGray)直接教学模式、蒙台梭利(Montessorri)模式和传统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为直接教学模式,后两种模式为非直接教学模式。贝――英直接教学模式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苏珊・格里直接教学模式是1982年由苏珊・格里提出的,主张以直接传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和认知发展方面的训练。与贝――英模式不同的是,这一模式注意到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等手段活跃气氛。蒙台梭利模式是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的感知觉、日常生活能力和性格等进行培养,在一日活动中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活动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师不应过多干预。传统模式是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等进行培养,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由游戏占绝大部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幼儿可以从事他所喜欢的任何一种游戏活动。露易斯・米勒对以上四种学前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直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阅读成绩有优于非直接教学模式的明显效果,而非直接教学模式和直接教学模式相比则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明显有效;第二,学前教育模式对幼儿的影响因幼儿的性别不同而有明显的不同,如女孩接受直接训练的效果比男孩好,而男孩接受非直接训练的效果比女孩好,第三,各种教育模式对幼儿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可以对他们十几年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以上我们介绍的两项学前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学前教育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学前教育模式,在诸多学前教育模式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一种模式都有一定的长处,都有其发挥优势的一定“区域”,我们难以找到既适合于传授知识又适合于发展能力、既适合于2岁幼儿又适合于6岁幼儿、既适合于男性幼儿又适合于女性幼儿的普遍适用的学前教育模式,那种试图寻找一种最佳教育模式并将其作为普遍“真理”推而广之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学前教育模式的探索何去何从,需要我们做出抉择。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研究结论,我们不得不进行如下认真的思考:
    (一)关于学前教育模式的互斥与互补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主张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矛盾统一性。现代自然科学中也有一条重要原理――互补原理,认为“在描述自然时,必须将互斥而又互补的概念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对现象的完备描述”。对待两种看起来相互对立的学前教育模式如直接教学模式和活动教学模式也应该持互补的观点去对待、研究和运用,看到这两种相斥的学前教育模式是互补的,反之,则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研究表明,直接教学模式和活动教育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侧重,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直接教学模式重在向幼儿传授知识――有些同志认为不应当提向幼儿传授知识,正确的看法是:如果说不向幼儿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这应该是可以的,但知识并非是指系统知识,它包括幼儿能理解的有关社会和自然界的简单知识,如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等,知识的贫乏会阻碍幼儿的正常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中必须要有知识的传授,当然是恰当的、适合幼儿特点的知识,活动教育模式重在发展幼儿的能力。由于知识和能力不可分割,所以两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21世纪的学前教育应该在两种模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上下功夫。
    当然,由于直接教学模式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活动教育模式在我国才刚刚被介绍和认识,我们现在着重研究活动教育模式是必要的、合理的,但这绝不是用活动教育模式否定和取代直接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用互补的观点去看待这两种模式。
    (二)关于学前教育模式的模仿和创造
    模式,顾名思义,是让人模仿的基本框架。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模式,因为我们的学前教育活动应该始于模仿模式,但模仿模式的目的在于超越模式和创造模式。
    从任何一个教师身上都可以看到模仿模式的痕迹。一个教师的教学有她求学时老师的影子,有她观摩过的优秀教师的影子,也有她崇拜的某位教育家的影子,任何一个教师都是从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即模式)开始的。但是一个优秀教师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他人的简单模仿上,模仿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和创造,从必然走向自由。
    同样,我国学前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应该从模仿国外的一些模式走向创造适合国情的自己的模式。前一时期,我们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多为模仿国外的一些模式,还没能达到超越和创造模式的高度。现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使我们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从模仿走向创造。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所有年龄阶段、所有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我们的任务是用几种基本的模式如直接教学模式和活动教育模式来武装自己并使之成为我们创造的素材,从而在综合利用国外各种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当时的幼儿特点、当时的教育内容、当地的实际情况的最佳模式。一旦我们由模仿走向通过联合、改造几种基本模式而创造新模式,那就标志着我们进入了“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王国。
    (三)关于学前教育模式的借鉴与特色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学前教育能够放眼世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学前教育模式,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学前教育水平无疑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对国外活动教育模式、综合教育模式的介绍和初步实验拉开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帷幕,而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进一步实验又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然而,借鉴并不是目的,也并不意味着不要特色。我们需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模式,更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的国情,提出适合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学前教育模式。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惊呼“教育存在危机”、“学前教育需要改革”,都在进行艰苦的改革尝试,难道我们能仅仅依靠连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外国学前教育模式来解决中国的学前教育问题?
    举世公认,中国是一个有着优良教育传统、而且重视教育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学前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教育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学前教育落后的现实,认真研究、消化和超越国外的一些学前教育思想,既不能再走建国后盲目照搬苏联学前教育模式的老路,也不能重蹈前几年盲目崇拜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覆辙,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研究一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
    21世纪的学前教育模式应该是既有借鉴又有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借鉴使之走向世界,具有国际性,特色使之保持优良传统,具有民族性。
    (四)关于学前教育模式的多样和统一
    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的社会活动,幼儿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复杂性。因此,学前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即学前教育模式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如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完成不同的教育任务也需要有不同的模式。也正是因为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的社会活动,学前教育诸模式都是为了把幼儿培养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多种学前教育模式在这里又达到统一。
    古人云:“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也就是说,没有固定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于学前教育模式的运用,我们也应该做到在要达到的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善于选择恰当的模式去进行具体的学前教育活动,为了完成一个统一的目标,让多种模式综合互补,同时存在。
    学前教育模式问题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问题,它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而不是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定会走出一条科学的学前教育模式之路。



              关键词:我国学前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5-18 22:33 , Processed in 0.038079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