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管每天都要理智地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很多时候是凭“感觉”不假思索地、“习惯性”地做事。如果仔细观察和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没有人可以挣脱习惯的“奴役”而完全自由地进行思考和行动。“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形成性格”等观点已被许多学界、非学界的人士所佐证和接纳。在此,我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澄清幼儿期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某些被“遮蔽”的盲区。
    ●空穴无风,及早着手
    什么是习惯?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做过不同的界定,但有一点却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习惯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而非先天遗传的。离开了人为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的教育,任何所谓的“习惯”都可能只是一种本能。从生理机制上讲,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既是反射就需要外部的“刺激源”,人只有在出生之后才能感受和接收来自“刺激源”的信号,这进一步证明了习惯是后天习得的。
    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最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良好行为就容易成功,而且养成习惯的速度很快。甚至有人认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时如果养成的习惯是好的,就会和本能一样根深蒂固,即“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而如果养成的是“恶习”,则不仅影响或阻碍发展,还可能导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故人生终身之德性,皆于童幼数年预为印模,童幼习于善良则终身善良,童幼习于邪恶则终身邪恶。”
    ●注重首次,正确强化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提出,人们之所以发出某种行为,是因为经验告知,发出这种行为会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结果,这种行为便受到了正强化;人们之所以不发出某种行为,是因为经验告知,发出这种行为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结果,这种行为便受到了负强化。习惯是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而在大脑里形成的一个牢固的“概念群”。在面临一种情境时,当事人只要一联想到这个“概念群”,就会自动产生相应的欲望和行动。
    强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正强化,幼儿将获得积极的、愉悦的体验。为了再次获得这种愉悦的体验,他们会重复出现这种良好的行为。反之,如果对幼儿的行为给予负强化,幼儿将获得消极的体验,受到负强化的行为便会随之消退。而一旦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了正强化,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幼儿的习惯养成中,一定要十分重视幼儿受到第一次强化时所获得的体验。
    ●消减理性,高效生活
    习惯既然是后天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它在一开始必然是一种理性参与、需要意志控制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始选择行为时,肯定出于利己原则。要么是对自己有好处,要么是感觉舒服等。但是,一旦成为习惯,行为选择中的理性因子便会逐渐减少,非理性因素逐渐参与进来,人们的行为成为“理性缺失”状态下的行为。这时,刺激反应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生活效率就会提高。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的成功不能不说与他6岁时养成的迅速果断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当代教育名人朱永新教授的成就也与他从小养成的早起读书的习惯分不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形成习惯就意味着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生活环境,人们不必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事必躬亲”,不必忙于重新学习和记忆所有事情,它简化了某些生活的程序。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劣习”,那么,以后再矫正真是难上加难,生活中遭遇事倍功半的经历也就不足为奇了。
    ●合力运作,多管齐下
    对于幼儿习惯的养成来说,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利用有形的“硬环境”(如自然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如社会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等),发挥“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昔孟母,择邻处”说明的正是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施加适当的教育使之成为符合需要和规格的“自活的人”“自动的人”,从而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正如教育家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不管是古代孔子的箴言“少年若性,习惯之为常”,还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都把幼儿期培养的任务定格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语除了蕴含成长的某些规律外,也反映出“抓住教育关键期”这样一个命题。我们要不断地对现实中的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观进行“去蔽”性思考,逐步走向“澄明之境”。


              关键词:养成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4-20 23:37 , Processed in 0.037910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