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归幼儿生涯的课程实践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是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应当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实施课程,实现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幼儿;生活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思潮在课程中的折射。
    作为新《纲要》试点园,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面对新课程赋予的更宽泛更具有弹性的选择空间,我们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选择权到底怎么用?如何合理安排和实施基于幼儿生活的课程?通过一年多来的尝试、摸索,我们将生活活动与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许多新的主题与内容,获得了很多启发。
    一、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教育内容,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教育的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是从幼儿生活出发的课程,而不是从文本和概念出发的课程。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但我们往往缺乏教育的敏感,总习惯于从文本和概念中为幼儿选择教育内容。比如:孩子每天要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扣子有大小、多少,还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随着身体长高,衣服会变小;儿童每天要吃饭,吃饭要用餐具,餐具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做的,有不同的用途;餐具也有大小、多少;餐具的摆放是分类的、有序的……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的数学,而以前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喜欢从概念人手,以经过抽象处理的各种图、形和教具来进行计数、认识形状、排序和分类等活动,久而久之,幼儿的数学活动便成为脱离幼儿生活的纯学具操作,自然也就无法“用简单的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再比如,对幼儿进行关爱和同情教育时,我们会习惯于寻找故事,或者创设一些情境,向幼儿进行关爱和同情教育,这些做法都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些智力迟钝、或有孤独症状的孩子,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还常常被其他孩子嘲笑。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和人,帮助幼儿学会关心需要他们帮助的小朋友,会比讲故事、看新闻的教育效果好得多。生活中这样的素材可以说信手拈来,遗憾的是我们都让它们流失掉了。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只要与幼儿生活有关,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可以及时地纳入到课程中来。所以我们经常观察孩子,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与需要,然后经过适当的加工以纳入课程。
    比如我们开展的主题活动“隐形眼镜”就是直接从孩子的生活中采集到的。那天早上,我第一次戴隐形眼镜上班,孩子们到班上的第一句话除了向我问早,就是对我说:“虞老师,你今天怎么不戴眼镜了。”孩子们的敏感、好奇、热情,让我想到应该抓住“隐形眼镜”这个话题进行一次晨谈。我说:“孩子们,你们觉得虞老师今天哪里不一样了?”“虞老师你不像了。”“虞老师你不戴眼镜好看。”“虞老师你不戴眼镜看得到吗?”“我知道老师今天戴的是隐形眼镜。”“我爸爸也戴隐形眼镜。”“我怎么看不见老师戴的隐形眼镜呢?”孩子们热情高涨,七嘴八舌的问题已不是我在晨谈时间能解决的了。于是,“隐形眼镜”的主题活动就这样顺势展开了。我们从开始认识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的优缺点,到采访幼儿园近视眼老师;从教育孩子们如果不注意保护视力,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到利用多媒体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从观看有关儿童近视的电视报道到与爸爸妈妈谈眼镜,设想创造一种比隐形眼镜更好、更先进的眼镜等系列主题活动。由此我们体会到,只要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抓住时机,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材料,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广泛的,像“隐形眼镜”这样的主题活动无时不在。
    二、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理性地组织幼儿的活动,变关注社会为关注幼儿
    幼儿的课程,应符合幼儿的需要。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儿童的生活中,世界是“泛灵的”、情感性的。一切东西都与人一样,有眼、有嘴、会说话。因此,幼儿会跟他的布娃娃诉说,会因为他的小猫病了而哭泣。在幼儿的生活中,首先需要的是同情和关爱、合作和谦让。他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可是,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成人把自己的竞争压力延伸给了孩子。他们根据成人社会的需要,去设计幼儿,使得幼儿在成人的控制下“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于是各种“热”不断升温,外语、电脑、各种考级、珠心算成了众多幼儿的生活重心。幼儿园课程不断地“被迫”超载,幼儿失去了应有的童话世界。
    我们主张的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幼儿的需要。因此,不管是预设主题还是生成主题都应该考虑我们的孩子究竟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主题素材,而绝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预设主题去“套”孩子。比如我们进行的“交通工具博览会”,其最初的主题来源就是一张识字图片: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经常围着关于汽车的识字图片讨沦自己喜欢的汽车,争论着汽车的牌子,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兴趣点,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于是就和孩子们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探讨,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汽车的主题活动。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引发的活动,他们兴趣高涨,十分投入,就连几个平日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跟随着孩子的兴趣点,我们进行了汽车晶牌、汽车结构、汽车种类、汽车尾气、如何买汽车等系列主题活动。孩子的需要是不断生长的,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把握利用了。
    以前,我们也总认为生成活动太难把握了,简直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就只能尽量避免涉及这块生地。而现在在研读新课程理念、尝试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们开始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诱因。实际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三、利用幼儿的生活,随机进行教育,变关注课堂教学为关注生活中的渗透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新《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我们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将它转变成行动。因为人在接受一种新理念的同时,与它相悖的原有旧观念不会自然消失,相反,旧观念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顽固地左右我们的行动,干扰新观念的执行。
    比如,我们许多老师在选择“超市”作为教育内容时,常常带幼儿到超市去参观。这种教育途径与原有的图片教学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参观回来以后,很多老师的做法却是与幼儿进行传统的问答式的交流:“你在超市看到了什么?”“超市都有些什么样的人?”……原来参观时兴致勃勃的幼儿,这时却显得那么的无奈。其实,幼儿并不是对超市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只对能够引起他们兴奋的内容感兴趣,只对他们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参与式的、活动式的交流和表达。因此,在参观后,教师仍然应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分享,而不是回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生活中的人和事原本充满了活力,但一旦被我们选中,就成了没有生命的教具。比如,吃点心、起床后的穿鞋、生活中的散步都可以自然而随机地渗透许多教育,但是我们常常习惯把它们变成课的形式,似乎惟有教,我们才放心,致使有些可以而且应该在生活中自然渗透的内容,也一定要通过上课才能完成。再比如,《甜甜的梦》是适合小班的一首诗歌,它完全可以在午睡这一环节中自然地渗透,而无需端庄静坐地上课,就可以收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去思考问题,去设计幼儿的活动,我们就可以把幼儿从课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
    比如我们在开展小班“认识图形”的系列活动中就充分挖掘周围存在的各种颜色、图形及图形组合,通过让幼儿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砖头”辅路,用各种颜色、形状的亮光纸装饰墙壁,给小动物喂饼干等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巩固对图形及图形组合的认识。又如“按物体的长短、大小排序”活动,让幼儿在吃点心的过程中,自然地比较圆筒饼干的长短,并按长短进行排序;布置“小鱼吹泡泡”的墙饰,让幼儿喝完一杯水,就在自己做的小鱼嘴边有规律地贴上一个“图片”,今天喝了几杯水,小鱼嘴边就多几个泡泡。以前孩子在园都懒得喝水,家长和老师都很担心,这种炎热的天气不喝水是不行的。通过该活动,不爱喝水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自觉饮水,离园前都很开心地拉着家长的手一起数着小鱼所吐的泡泡数。家长和孩子一起数数,一起按各种规律顺序,都很满意。这个活动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地渗透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积累各种经验,教师也能更充分地观察、了解幼儿操作学习的情况和学习难点,准确地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
    四、让幼儿参与到课程建构中来,变关注教师的预设为关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相互交融
    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课程就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教师通过倾听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并计划活动主题,然后与幼儿一起制定活动的方案,在幼儿的自然生活中促进他们的发展。新《纲要》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把这个精神体现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上,那么我们教师就不应该再像以往那样“守株待兔”了。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我们必须会观察孩子的需要,会根据孩子的需要合理调整活动;作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我们应该配合他们的活动进行恰当的调整变化;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更应该创编适合他们的新活动去引导孩子的新发展。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活幼儿原有的兴趣,还要不断培养他们新的兴趣,因为孩子毕竟不可能认识到什么是适合他们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扩展幼儿的兴趣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被动地等待幼儿兴趣的自发产生和消失。
    比如班上有孩子带来一个录音机器猫,引起了全班孩子的注意,孩子们有的拍手,有的大叫,有的踏地板,有的拍桌子……想办法创造各种声响,想把不同的声音录进“录音机器猫”的肚子里。于是我抓住孩子的这个兴趣点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声音”。刚开始,我发现孩子们对录音机器猫的探索只停留在表面,只想到把自己的声音录进去,方法和内容都很单一,活动无法深入。于是,我预设了一个“找声音”的活动,及时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把你们找到的声音用自己好听的话表达出来。活动中,小弦使劲抖动着一个塑料袋说:“风来了,风来了”;浩浩用拳头敲击着桌面说:“雷公公打雷了”。这些平时被我们忽视的声音,此时成了跳动的音符。接下来我为孩子们编了一个关于打雷起风下雨的诗歌,让孩子们随着诗歌的变化不断寻找着新的物体,创造出不同的声音……就这样,我借助特定的情景设置,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活动,顺着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火花。终于,孩子一个偶尔的玩耍行为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由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可以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主题。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支持和提升。教师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就能抓住幼儿瞬间的思维火花,从而同孩子一起共同生成一个个精彩的主题。
    总之,在解析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们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同生同长的过程中,我们和生活课程的亲密接触使我们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5-19 12:47 , Processed in 0.038200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