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教百年沉思录(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之一(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
    解放前,我在中央大学学法律,陈鹤琴先生当时是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大学四年级时,我和陈鹤琴先生的女儿陈秀云同寝室,常常听她提到幼儿教育,还随她参观了一些幼儿园,开始对幼教产生兴趣。1948年,就在我临近大学毕业时,国民党开始抓捕我们这些进步学生,我改名来到武汉,在教育学院附属师范教书。解放后,干部南来北往,他们的孩子不能再放在农村了,领导指示武汉要办好保育院。但当时全武汉市只有9所幼儿园,湖北根本没有幼师学校,这样一来,办保育院的师资就成了大问题。我向当时的湖北省教育厅长李实同志进言,希望在湖北办单独的幼师。我的建议被采纳,领导让我们从1951年4月开始有关筹备工作,因此,我们学校可说是新中国最早筹备单独建制的幼师。在幼师筹备阶段,我们决定为当时的“五・一”大游行服务,办一个一天的临时托儿所。结果效果很好,一天下来,孩子舍不得走,家长也极力要求我们继续办。当时武汉的纱厂很多,现实也要求我们为纱厂妇女服务。因此,我们决定在办幼师的同时也办幼儿园。李实同志主张就在张之洞当年办武昌蒙养院(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旧址上办幼儿园,于是就让文联从武昌蒙养院阅马场旧址上搬走,可见当时的领导是非常重视幼教的。1951年9月,幼师和幼儿园同时开学了,办得很红火。到1965年时,武汉市为了普及初中,要幼师腾出地方来办阅马场中学,打算把幼师拆掉,我们极力反对,提意见说我们的幼师班学生还没有毕业,在这种情形下,就让我们在二师办厂三个师训班,我本人则到二师当校长。大概到1972年左右,当生产开始恢复时,各地需要幼教师资,纷纷提意见,建议办幼师短训班。我们刚开始办了两个班,可是学员一下子来了四千多人,人太多,没办法,我们就把学费从原来的5元上涨到200元以控制人数,就这样还是来了很多人。当时学校物资短缺,各地为支持我们办班,纷纷送纸、笔和其他学习用品。记得当时有个工厂还给我们送了50公斤铜,学校一直用了几十年。此时的幼教真是大出风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办了幼师科。各地也纷纷办起了幼师短训班的师资培训班。就这样,又过了很长时间,才缓解当时幼师短缺的情况。吃了这个亏之后,我们认识到幼师一定要办,于是,又要求单独办幼师,但校址一直解决不了。最后,只好把二师一分为二,一个学校分成两边。真是拆掉一个学校容易,要恢复起来则何其难呀,我们1982年筹备复校,直到1984年学校才正式开学。
    总结我们以往培养幼师的经验,我觉得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要重视师资建设。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要高,确实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大家要团结,争取把学校办成像小家庭一样,大家在其中愉快地工作。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上,教师的宣传和榜样作用很重要。教师既可以通过宣传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也可以通过在校内营造充满关爱的“幼师就是家”的氛围,从内心里感动学生。我们的学生很爱这个学校。有时半夜刮风,他们都会起床检查窗户是否关好,以免损坏玻璃。而他们在服从分配时的表现尤其感人:1965年,我们所办的40班即将毕业。当时武汉市急需初中音乐、美术教师,就把我们这个班的学生调去强化培训了3个月,但在他们临近毕业之际,国家又急需幼师,这样,我们又把他们调回来,强化实习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分配。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毫无怨言,都争相去穷地方。1951年我们办了一个速成班,结果班上40个学生个个毫无保留,全部支援东北去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老师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教师管理方面,我们还形成制度,要求教师轮流到幼儿园去呆一个月,当班上的老师。即使某些教师所学的专业实在不好面向幼儿园,也要蹲到幼儿园去了解情况。这样既可以让老师们的教学更贴近幼儿园的实际,又可以扶持幼儿园发展。在这一点上,学校领导带头。我们学校当时的书记徐斌同志是1938年参军的老红军,行政13级的老干部,带头下园带班当了一个月的保育员。二是要重视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尤其要把语文的学习摆在首位。因为文化课是基础的基础。当时幼师的生源差,但我们的毕业生的质量却很高。1956年学生可以考大学时,我们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录取率是99%,后来的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升人大学。他们中有不少人现在已经是博导、教授和专家了。
    回顾幼教一百年的历史,张之洞把幼教办起来是有功的,但旧中国的幼教发展缓慢,只有在新中国建立后,幼教才真正得以发展。应该讲,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幼教事业的。因为底子差,所以刚解放时幼教的发展速度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小学。尤其在武汉纱厂多,幼教发展很快。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人不重视幼教,我们还要宣传幼教的地位和作用。举个例子吧,张之洞率先在中国办幼教,可说对中国幼教的贡献不小,但是武汉市黄鹤楼抱冰堂举办的“张之洞生平事迹展览”中竟然没有谈到他办幼教的经历。可见,要让每个人了解幼教、支持幼教,还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孙民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
    我想先从宏观上谈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百年来,中国的幼儿教育所走过的路是跌宕起伏的,这和一百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变革息息相关,但其历史变革的过程对我们在今天思考幼儿教育发展的内在问题提供了许多的启示。首先是幼儿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自身的独立性问题。虽然我们不应该,也无法将幼儿教育建设成一种脱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封闭领域,但我们必须对幼儿教育独特的本质和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和必须承担的使命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尽管在这一问题上还有些争论,但幼儿教育应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生活和成长,应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帮助其建构具个性的健全而开放的身心结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幼儿教育应当完善和提高幼儿的作为现代中国人或者是未来的中国人的基本素质应该是我们的使命。进一步地明确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幼教工作者自觉地应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保证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中国当代的幼儿教育发展的本土化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现代幼儿教育是向西方(包括前苏联)学习的产物,现在也非常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学习的最终目的应是自我创新,应是着力于建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我国老一辈的幼儿教育家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像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先生就曾为此做出过巨大的努力。要建立中国的现代幼儿教育体系,就必须研究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现代走向,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及其持续发生的各种变化,将民族文化的血脉融人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之中,这样的幼儿教育才能真正地担负起完善和提高儿童身心素质的重任。教育本身就有一个传承和改造文化的问题,幼儿教育在其中应有所作为。
    接下来简略谈谈中部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
    中部地区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的地区,地区内部也存在差异,在幼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有些问题也可能是共性的,这些问题往往是受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开放的程度制约的。比如优秀教师流失的问题。因为中部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南方地缘接近,教师的经济待遇和发展机会又存在较大的反差,致使中部地区不少的幼儿园中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和园长不断地外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的发展。另外,在整体上,中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还不及东南沿海,相比较而言,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痕迹较多一些,影响也较大一些,因而,不少的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在观念的变革和实践探索方面还缺乏充分的社会支持,而且自身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改革的深化上有时也显得力度不够。还有,中部各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的幼儿教育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一来是农村幼儿数量众多,而原有的幼教基础薄弱,难以为适龄的幼儿提供应有的基本的教育条件;二来,许多的婴幼儿家长长年在外务工,而孩子留在老家,这种现象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许多的消极影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但中部地区又是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说发展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也有一定的条件和优势,只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加快本地区的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仍需要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最后,顺便谈谈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
    众所周知,制度化的幼儿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对学龄前儿童教育并没有提出直接的需求。但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开始和在城市务工的民工对城市生活感受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家长也十分关注学龄前子女的教育,农村社会有了发展幼儿教育的需要。这可以从一些家长将两三岁的孩子送到学前班学习以及一度兴起的农村“个体幼儿园”得到印证。只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居住分散等原因,农村的幼儿教育受到了制约。
    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首先是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将幼儿教育真正地视作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引导和促进。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出适合农村地区现有条件的幼儿教育,如小规模的、半日制的幼儿班,附设在小学里的幼儿园,鼓励有文化的儿童家长学习和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等等。第三,应协调各种现有资源为发展幼儿教育服务,如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适龄儿童人数减少,使许多中小学的校舍和师资空闲,这是发展幼儿教育的条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还有,对农村幼儿教育要进行适当的规范,一些“个体幼儿园”因条件过于简陋,甚至存在危险因素和恶劣的卫生问题,会对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应有管理和监督的措施,引导农村的幼儿教育机构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陈志超(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副校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我只能从自己工作的角度来谈谈有关幼师的发展和如何办幼师的问题。
    解放后,一大批幼师办起来,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得还不错。1965年后开始走下坡路,文革后又大发展,最高峰时达到全国有67所幼师。光我们湖北省就有4所幼师,还不包括普师办的幼师班。1992年―1996年,全国的幼师开始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当时的教育部重视幼师,组织大家来研究幼师培养目标和课程框架。当时分了五个组,由十个学校牵头。在这种情形下,幼师的教材研究也搞得红红火火。二是研究会也比较重视幼师,为幼教搞了许多研究活动。当然,近些年幼师的发展也有不足,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在课程框架,尤其集中体现在三学六法上,我们一直在研究教法,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在幼师培养目标上,关于学生知识结构在文化与艺体的分布问题也―直没有达成共识。
    今天,在幼师这一块,有几个问题是必须引起注意的:第一,过去那种幼儿师范教育的考培训模式要改变。原来是三级式培训:高校为幼师培养师资,幼师再为幼儿园培养师资,这种做法一方面不利于将专家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幼儿园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培训的周期太长,新的成果难以到达实践中,再者,也使幼儿教师的层次太低。第二,国家在幼师发展上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致使各地各行其是。国家在对幼师向大专、大学的过渡上缺乏集中研究、统一规划,造成这几年幼师学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际上,什么样的机构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培养幼师,是需要国家拿出一定的标准的。第三,在升格的问题上,各地的幼师在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匆忙升格。第四,是师资培训问题。现在的幼师基本是升格不换人。第五,学术界、研究会、大专家很少与幼师合作。研究会不重视幼师,幼师没有有组织地进行科研,而幼师又需要专家。我要在此呼吁,请所有的大学教授们来关注幼师。第六,在幼师这几年的发展上,各地不能按同样的时间表进行,更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把全国各地的幼师中专都切掉,应该有先有后。沿海、中部、西部地区应该有区别,不能全国一刀切。此外,幼师科研队伍零碎,没有组织和计划,这点也应该引起注意。幼师学校在幼教教科研工作上,没有联合,不成系统。像1997年在国家教委师范司的组织下联合搞科研的做法就很好。我认为,幼师科研队伍应该是由大学教师、幼师教师以及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不仅研究幼师教育问题,还研究幼儿园的问题。现在的大学教师主要研究幼儿教育,但很少有人研究师范教育。
    目前,幼师应尽快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深入研究幼师大专课程结构;其次,应加强幼师大专教材建设。幼师大专不能简单套用大学教材。我的想法是在大专层次打破三学六法的框架,加进特殊儿童教育、0―3岁儿童教育、教育技能、游戏、环境布置、社区教育、管理学等中专层次学生所未涉及或较薄弱的课程科目。另外,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不能一证定终身。评审和注册非常重要。我们应帮助国家建立一套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注册制度,使之法制化。
    尹施光(湖北省实验幼儿园退休园长)、赵波、肖永莲(湖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
    作为和中国第一个幼教机构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幼儿园,我们应该在保持传统、探索创新上有一些东西。实际上,我们有自己的办园思路,一直都比较强调这样几点:一是良好的活动常规,注重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二是注重丰富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经验,经常把孩子带出去,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三是注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每周都有一两次探讨教、材教法的活动,对分科教学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最近这些年国内所引进的诸多流派的频繁变换让我们感觉茫然。在幼儿园课程模式的选择上,我们曾经组织过全园教师的大辩论和大讨论,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我们决定坚持自己的研究,重新将分科教学捡起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与其茫然,不如将整合教育的思想融人我们的分科教学中。
    最近幼教界总在追求创新。很多园长都转糊涂了。有个问题我们必须反过来思考: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不论历史沧桑,不变的精神应该是什么?实际上,在幼教百年的时候,这不仅仅是我们园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幼教界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办幼儿园,有三点是很重要的,不能变的:一是要有宽敞的地方;二是要有充足的材料;三是要有了解儿童、会带儿童活动的教师。不管怎样的教师,用怎样的教材,使用哪种形式,还是要让儿童多玩、多交往、多活动,这是根本。有了场地和材料后,怎样带孩子,就看教师自己的了,课程上既可分科,也可综合。不管是固守传统,还是力求创新,我们办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教育的目的指向功利,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儿童的发展需要和依赖于教育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控制,教师会产生怎样的教育行为,则依赖于其对教育的理解。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行为习惯等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师对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基本行为、基本品德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把孩子的身体基础搞好,行为习惯搞好,再加强教育就行了。怎么搞只是形式。其实每个幼师毕业生应该都是可以胜任工作的。问题是我们把幼儿园课程的要求弄得太高。
    教育界为什么会有跟风现象,是因为有些人急于看到功效。教育的功效不是即时的,爱儿童,让儿童得到适宜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些年,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太多,过几天就要幼儿园变换课程模式,造成幼儿园在不断地抛弃自己原有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另外,家长的期望值也很高,对教育的量的要求多。我们始终认为,今天,在别人学习各种流派时,如果我们能保持自身的传统,并把它做好,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幼教百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5-19 15:45 , Processed in 0.038604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