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园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07:3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立完善的园本教研制度,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我园在分析园本教研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套规范、人本、富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研制度,努力使园本教研走上规范化、常态化之路。

    一、梳理分析,了解园本教研制度的现状

    为了了解我园园本教研制度的现状,我们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制度的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随意性太强。主要体现为园本教研制度从无到有,大多是凭主观经验“拍脑袋”产生的,制度建设没有基于对本园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缺乏科学依据。
    二是任务性痕迹明显。以往的园本教研制度很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订的,制度建设从文本到文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激励作用。
    三是具有强迫性。园本教研制度多是自上而下的单一性指令,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指令性。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多出于“命令与服从”,而不是“兴趣与内需”,处于“被教研”和“被参与”的状态。
    这些问题导致园本教研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达到规范教研、促进有效教研的目的,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显露出诸多弊端。

    二、了解需求,完善园本教研制度体系

    为了完善和优化园本教研制度,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意见征询、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对园本教研制度的看法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定位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现有的园本教研制度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

    (一)调整基础保障类制度,规范教师教育行为

    基础保障类制度主要有《园本培训制度》《园本教研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既对教师有约束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教师的教研活动。为了避免以往这类制度过于刻板、僵化的现象,我们在制订制度时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形成和实践提升,更加注重教师的参与过程。
    以《园本教研制度>为例,以往我们倾向于量化、细化的规定,注重形式和数据,如规定教案的格式、字数及听课的节数,现在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减少命令式和限制式的规定,走出“制度化”的沼泽,更加注重教师教研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使教师从“被动教研”走向“主动教研”。

    (二)完善交流研讨类制度,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活动中的交流研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交流研讨只有基于参与者发自内心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于是,我们结合柔性管理的思想,出台并完善了《同伴互助制度》《课题研究共同体制度》《带教制度》《交流与展示制度》等交流研讨类制度。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非强制性管理,它能诱发人的内部动机,营造出浓厚的教研氛围,可以有效弥补刚性管理制度的缺陷。
    以《交流与展示制度》为例,管理者更多关注教师的心理感受和专业发展需求。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管理者、专家与教师之间缺乏经常的、健康的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和深度交谈,因此,要通过相关制度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帮助教师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使教师抛开消极情绪,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交流与展示。

    (三)构建专业发展类制度,挖掘教师的专业潜能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注重开发教师个体的潜能与优势,帮助教师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规划,让教师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由此,我们出台了《教师个性化培养制度》《教师专业支持制度》《教师论坛制度》《教师专业成长资料包制度》等专业发展类制度。
    以《教师专业支持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旨在鼓励骨干教师在各类教研活动中带头交流、开展互动,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调动普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其提供各类专业支持,使普通教师处于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中,将隐性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显性的专业能力。

    (四)跟进奖励激励类制度,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

    成就感可以激发教师更高层次的需要,促使教师更强烈、自觉地进行反思、不断成长,于是我们出台了《成果奖励制度》《教学评比制度》《课题申报制度》等奖励激励类制度。
    以《成果奖励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旨在鼓励教师把平时教研活动中的所思所想,以及教研活动后的行为调整过程记录下来,尤其是活动前的问题和活动后的反思,这样长期坚持,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转化为可见的成果。幼儿园对教师逐步积累形成的实践成果加以奖励,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人本管理,把握制度实施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制度的实施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体现其强制性和制约性,又要在实践中灵活把握,体现其人文性。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才能真正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

    (一)保证落实

    刚性的制度管理是规范人、约束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它也是维系园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与推进的保障机制,因此,刚性的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在园本教研工作的管理中,我们坚持把握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园本教研制度,做到有出台有落实,有落实有成效。

    (二)以人为本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管理人,也能制约人。园本教研制度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死板、苛刻,只在“管”和“卡”上做文章,必然会导致教师怨声载道,从而影响教研活动的质量。园本教研最本质的特点是以园为本,以园为本不仅仅是以幼儿园为本,更重要的是以幼儿为本,以教师为本,因此,以园为本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园本教研制度实施中渗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助于形成合作的、充满活力的教研环境。

    (三)刚柔并济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要有适当的“感情投资”,要把对教师的呵护、关怀、体察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让管理工作饱含真情、热情和鼓励,将刚性的制度与柔性的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管而不死”,较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师的参与,以此转变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与态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摆脱“被教研”的状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教师们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提升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质量,完善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园本教研制度,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我园在分析园本教研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套规范、人本、富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研制度,努力使园本教研走上规范化、常态化之路。

    一、梳理分析,了解园本教研制度的现状

    为了了解我园园本教研制度的现状,我们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制度的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随意性太强。主要体现为园本教研制度从无到有,大多是凭主观经验“拍脑袋”产生的,制度建设没有基于对本园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缺乏科学依据。
    二是任务性痕迹明显。以往的园本教研制度很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订的,制度建设从文本到文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激励作用。
    三是具有强迫性。园本教研制度多是自上而下的单一性指令,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指令性。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多出于“命令与服从”,而不是“兴趣与内需”,处于“被教研”和“被参与”的状态。
    这些问题导致园本教研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达到规范教研、促进有效教研的目的,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显露出诸多弊端。

    二、了解需求,完善园本教研制度体系

    为了完善和优化园本教研制度,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意见征询、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对园本教研制度的看法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定位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现有的园本教研制度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

    (一)调整基础保障类制度,规范教师教育行为

    基础保障类制度主要有《园本培训制度》《园本教研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既对教师有约束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教师的教研活动。为了避免以往这类制度过于刻板、僵化的现象,我们在制订制度时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形成和实践提升,更加注重教师的参与过程。
    以《园本教研制度>为例,以往我们倾向于量化、细化的规定,注重形式和数据,如规定教案的格式、字数及听课的节数,现在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减少命令式和限制式的规定,走出“制度化”的沼泽,更加注重教师教研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使教师从“被动教研”走向“主动教研”。

    (二)完善交流研讨类制度,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活动中的交流研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交流研讨只有基于参与者发自内心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于是,我们结合柔性管理的思想,出台并完善了《同伴互助制度》《课题研究共同体制度》《带教制度》《交流与展示制度》等交流研讨类制度。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非强制性管理,它能诱发人的内部动机,营造出浓厚的教研氛围,可以有效弥补刚性管理制度的缺陷。
    以《交流与展示制度》为例,管理者更多关注教师的心理感受和专业发展需求。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管理者、专家与教师之间缺乏经常的、健康的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和深度交谈,因此,要通过相关制度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帮助教师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使教师抛开消极情绪,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交流与展示。

    (三)构建专业发展类制度,挖掘教师的专业潜能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注重开发教师个体的潜能与优势,帮助教师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规划,让教师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由此,我们出台了《教师个性化培养制度》《教师专业支持制度》《教师论坛制度》《教师专业成长资料包制度》等专业发展类制度。
    以《教师专业支持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旨在鼓励骨干教师在各类教研活动中带头交流、开展互动,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调动普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其提供各类专业支持,使普通教师处于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中,将隐性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显性的专业能力。

    (四)跟进奖励激励类制度,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

    成就感可以激发教师更高层次的需要,促使教师更强烈、自觉地进行反思、不断成长,于是我们出台了《成果奖励制度》《教学评比制度》《课题申报制度》等奖励激励类制度。
    以《成果奖励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旨在鼓励教师把平时教研活动中的所思所想,以及教研活动后的行为调整过程记录下来,尤其是活动前的问题和活动后的反思,这样长期坚持,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转化为可见的成果。幼儿园对教师逐步积累形成的实践成果加以奖励,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人本管理,把握制度实施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制度的实施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体现其强制性和制约性,又要在实践中灵活把握,体现其人文性。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才能真正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

    (一)保证落实

    刚性的制度管理是规范人、约束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它也是维系园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与推进的保障机制,因此,刚性的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在园本教研工作的管理中,我们坚持把握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园本教研制度,做到有出台有落实,有落实有成效。

    (二)以人为本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管理人,也能制约人。园本教研制度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死板、苛刻,只在“管”和“卡”上做文章,必然会导致教师怨声载道,从而影响教研活动的质量。园本教研最本质的特点是以园为本,以园为本不仅仅是以幼儿园为本,更重要的是以幼儿为本,以教师为本,因此,以园为本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园本教研制度实施中渗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助于形成合作的、充满活力的教研环境。

    (三)刚柔并济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要有适当的“感情投资”,要把对教师的呵护、关怀、体察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让管理工作饱含真情、热情和鼓励,将刚性的制度与柔性的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管而不死”,较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师的参与,以此转变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与态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摆脱“被教研”的状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教师们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提升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质量,完善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园本教研制度,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我园在分析园本教研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套规范、人本、富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研制度,努力使园本教研走上规范化、常态化之路。


    一、梳理分析,了解园本教研制度的现状

    为了了解我园园本教研制度的现状,我们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制度的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随意性太强。主要体现为园本教研制度从无到有,大多是凭主观经验“拍脑袋”产生的,制度建设没有基于对本园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缺乏科学依据。
    二是任务性痕迹明显。以往的园本教研制度很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订的,制度建设从文本到文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激励作用。
    三是具有强迫性。园本教研制度多是自上而下的单一性指令,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指令性。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多出于“命令与服从”,而不是“兴趣与内需”,处于“被教研”和“被参与”的状态。
    这些问题导致园本教研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达到规范教研、促进有效教研的目的,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显露出诸多弊端。

    二、了解需求,完善园本教研制度体系

    为了完善和优化园本教研制度,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意见征询、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对园本教研制度的看法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定位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现有的园本教研制度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

    (一)调整基础保障类制度,规范教师教育行为

    基础保障类制度主要有《园本培训制度》《园本教研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既对教师有约束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教师的教研活动。为了避免以往这类制度过于刻板、僵化的现象,我们在制订制度时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形成和实践提升,更加注重教师的参与过程。
    以《园本教研制度>为例,以往我们倾向于量化、细化的规定,注重形式和数据,如规定教案的格式、字数及听课的节数,现在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减少命令式和限制式的规定,走出“制度化”的沼泽,更加注重教师教研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使教师从“被动教研”走向“主动教研”。

    (二)完善交流研讨类制度,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活动中的交流研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交流研讨只有基于参与者发自内心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于是,我们结合柔性管理的思想,出台并完善了《同伴互助制度》《课题研究共同体制度》《带教制度》《交流与展示制度》等交流研讨类制度。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非强制性管理,它能诱发人的内部动机,营造出浓厚的教研氛围,可以有效弥补刚性管理制度的缺陷。
    以《交流与展示制度》为例,管理者更多关注教师的心理感受和专业发展需求。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管理者、专家与教师之间缺乏经常的、健康的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和深度交谈,因此,要通过相关制度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帮助教师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使教师抛开消极情绪,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交流与展示。

    (三)构建专业发展类制度,挖掘教师的专业潜能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注重开发教师个体的潜能与优势,帮助教师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规划,让教师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由此,我们出台了《教师个性化培养制度》《教师专业支持制度》《教师论坛制度》《教师专业成长资料包制度》等专业发展类制度。
    以《教师专业支持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旨在鼓励骨干教师在各类教研活动中带头交流、开展互动,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调动普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其提供各类专业支持,使普通教师处于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中,将隐性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显性的专业能力。

    (四)跟进奖励激励类制度,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

    成就感可以激发教师更高层次的需要,促使教师更强烈、自觉地进行反思、不断成长,于是我们出台了《成果奖励制度》《教学评比制度》《课题申报制度》等奖励激励类制度。
    以《成果奖励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旨在鼓励教师把平时教研活动中的所思所想,以及教研活动后的行为调整过程记录下来,尤其是活动前的问题和活动后的反思,这样长期坚持,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转化为可见的成果。幼儿园对教师逐步积累形成的实践成果加以奖励,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人本管理,把握制度实施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制度的实施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体现其强制性和制约性,又要在实践中灵活把握,体现其人文性。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才能真正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

    (一)保证落实

    刚性的制度管理是规范人、约束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它也是维系园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与推进的保障机制,因此,刚性的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在园本教研工作的管理中,我们坚持把握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园本教研制度,做到有出台有落实,有落实有成效。

    (二)以人为本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管理人,也能制约人。园本教研制度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死板、苛刻,只在“管”和“卡”上做文章,必然会导致教师怨声载道,从而影响教研活动的质量。园本教研最本质的特点是以园为本,以园为本不仅仅是以幼儿园为本,更重要的是以幼儿为本,以教师为本,因此,以园为本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园本教研制度实施中渗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助于形成合作的、充满活力的教研环境。

    (三)刚柔并济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要有适当的“感情投资”,要把对教师的呵护、关怀、体察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让管理工作饱含真情、热情和鼓励,将刚性的制度与柔性的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管而不死”,较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师的参与,以此转变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与态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摆脱“被教研”的状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教师们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提升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质量,完善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5-6 11:16 , Processed in 0.039512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