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家园共育:如何提高家园共育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07: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言:本文全面阐释了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的任务和工作要求,强调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其中有一点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作者提到了“家长教育家长”活动,通过家教经验交流、家教专题研讨、家长对口帮助等活动,让家长现身说法,交流认识和经验,这样会更具说服力。在整个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强化教师的参与程度。
        不能将家长工作目的仅仅看成是教育家长,与家长沟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提高家长育儿水平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将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列为课题研究内容之一。
    一、家园共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幼儿园必须做家长工作,这本不是个新话题。但过去的家长工作往往是幼儿园单方面去做,并且立足于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现在,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付诸实践。
        1984年,美国幼教协会制定并颁布了《高质量早期教育标准》。它将家园共育作为衡量早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作了专门规定:“幼儿与家庭关系密切,唯有认识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家长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对策,才能使教育适应孩子的需要。”1998年12月14日,日本颁布了新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预定2000年开始实施)。它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与家庭密切合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家园共育已是世界幼教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国在推进幼儿教育,深化幼教改革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不能将家长仅仅看成是完成幼儿园教育计划的配合者,不能将家长工作目的仅仅看成是教育家长,而要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幼儿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共同育儿,切实将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二、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但长期以来,受狭隘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往往自以为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把家长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是幼儿园旨意的执行者。这就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形不成教育孩子上的双向互动,也不可能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
        当然,幼儿园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并经常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长从总体上说,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幼儿园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但家长从孩子出生后,就看着他(她)成长,对孩子的了解比教师要深刻得多,并且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又是许多教师所欠缺的。实践还表明,当今有不少幼儿家长不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阅历,而且具有较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如去年《学前教育》第6期《一封家长的来信》,就是一位幼儿母亲针对教师不尊重孩子人格,出现教育失误而写的。来信内容反映出这位家长在教育思想上有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家园双方才能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育局面----这是实现家园共有的基本前提。
    三、幼儿教师怎样实现家园共育
        要实现家园共育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摆正关系。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技能与方法。我们认为,幼儿教师应主要掌握下列三项技能。
    (一)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进行经常性沟通
    实现家园共育,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进行经常性的双向沟通。教师要随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学习情况,进步与不足;家长也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变化。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有了共识才能做到共育。由于幼儿的发展是迅速多变的,因此,这种沟通应该是经常性的。在沟通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共育目标。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家庭教育则往往随意性较大。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将班上的月目标、周计划张贴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通报。但家庭不是幼儿园,家长不可能完全按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去配合教育。教师要善于选择那些需要家园共有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使家长明了,以便形成教育合力。从本期《孩子成长我成长》一文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独立性和爱劳动的品质是教师选定的家园共育目标。
        其次,经常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可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园联系栏等。我们认为,最值得重视的应是经常性的、及时的沟通。这对促进每个孩于在其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与家长经常沟通方面,不少教师已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设立“夸夸我的好孩子”信箱、电话沟通、“10分钟家长会”等。其中,最简便、最及时的沟通方式,是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进行交谈。它往往以儿童进步为主要话题。
        第三,重在个别化沟通。家园沟通,固然要有一些面向全体或部分家长的沟通工作,但由于儿童的发展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和问题,确定共育的目标,并与家长通过沟通取得共识,共商教育对策,相互配合教育。在共育过程中,还需要相互反馈孩子的发展情况,共同促进孩子向着目标发展。本期《我长大了!》一文中,小小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便是个别化沟通促进孩子发展的成功实例。
        幼儿园除了针对孩子的问题与家庭进行沟通共有外,还需要针对家长在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态度方法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态度,提高认识。《贝贝画展》便是一例。王老师从贝贝的口中,了解到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采取了很策略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问题,改变了教育态度和方法。
    (二)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方式。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家长做旁观者,而是重在参与,发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作用。
        家长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请各行各业、有才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园里来当“老师”----担任警察、乐手、教师、医生、厨师、演员等工作的幼儿的爸爸妈妈,均可请进课堂给孩子讲述、表演。还可以请家长来班上与孩子共同制作食品、手工,一起开展游戏、娱乐及体育竞赛活动等等。值得提出的是,本期《轮胎里的种植园》,是教师组织家长深入到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成功实例。教师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从家长处获得了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而且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家长的参与还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种参与能大大提高家长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水平,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幼儿园组织幼儿去郊游、到果园采摘、到博物馆参观等活动,对幼儿的发展非常有利。但幼儿园教职工人手少,孩子小,困难较大,若组织家长志愿参与这类活动,不仅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也可使孩子的情绪更加高昂。活动之后,教师还可组织家长反馈教育效果,增强教育力度。
    (三)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目前,不少幼儿园创造了许多向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的方式方法。在此,我们想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幼儿教师要善于在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家长“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本期《贝贝画展》等四篇短文,均体现出教师在这方面的技能。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教育家长”活动。如通过家教经验交流、家教专题研讨、家长对口帮助等活动,让家长现身说法,交流认识和经验。这样,会更具说服力。
        为了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幼儿园必须将实现家园共育纳入教育研究的范畴,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如何提高家园共育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5-1 01:09 , Processed in 0.041530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