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反思:我不是“小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1:3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反思:我不是“小偷”
    情景回放
    前几天的一次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内活动。忽然,角色游戏区传来了一阵吵闹声,我赶紧走过去,看到“售货员”与“顾客”孙语彤在争吵。究竟是为什么?我在一旁悄悄地观察。原来,在角色游戏中,“顾客”孙语彤想用“超市”里的橡皮泥捏东西,就拿走了。“售货员”发现后马上抓住了这个“小偷”。孙语彤委屈地辩解道:“你胡说,我只是拿橡皮泥玩一下,怎么会是小偷?”可“售货员”不这么认为:“从超市拿走东西不交钱的人就是小偷,就要被警察抓起来!”两人就这样僵持不下,吵了起来。
    见此情景,我想:如果直接去讲道理,可能会破坏游戏的氛围,既然这是一次游戏活动,最恰当的办法就是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我以“经理”的身份出现在“超市”里,耐心倾听了“售货员”与“顾客”的陈述后,我首先表扬了“售货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然后引导她思考与“顾客”吵架会不会影响其他的“顾客”。“售货员”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超市”里的其他“顾客”,发现大家都在看着自己,结账的“顾客”也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于是,我们商量等“超市”下班之后再处理这件事。
    超市游戏结束后,“经理”“售货员”“顾客”三方讨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作为超市的工作人员,怎样与顾客交流问题,顾客才能愿意接受?”通过我的引导,机灵的“售货员”马上就明白了,并表示要按照游戏规则礼貌地对待“顾客”。然后,我又继续与孙语彤交流,帮助她回忆自己和家长去超市购物的情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她就忽闪着眼睛说:“我想起来了,爸爸妈妈每次都是排队交完钱后才把东西拿回家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孙语彤明白了,橡皮泥是班里的玩具,但在超市游戏里它是需要拿钱买的东西,自己的角色是“顾客”,在“超市”里随便拿东西是不对的,应该付完钱后再拿,这就是超市游戏的规则。
    分析与反思
    1.关于角色游戏的水平。
    中班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此时,他们的游戏兴趣显著增强,游戏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在游戏活动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并掌握一些简单的道德标准。中班幼儿,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另外,由于他们还处于规则意识萌芽阶段,是非观念较模糊,因此也容易发生冲突。在这次角色游戏中,孙语彤虽然以“顾客”的身份进人“超市”,但是在面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时,她忘记了自己的“顾客”身份,认为自己拿走的只是班内的东西而已。因此当“售货员”质问她的时候,她反而觉得自己深受委屈。
    2.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急于解决冲突,盲目干预,而是以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把握好时机适时地进行指导,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并且运用角色游戏中的规则,引导“售货员”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引导幼儿对生活情景的回忆,调动了幼儿已有经验,进一步引导幼儿明确是非,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逐步建立是非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能够根据游戏的发展适时改变自身的角色。上述案例中,当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以“经理”的角色进入游戏,耐心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的规则规范幼儿的社会化行为,使幼儿更积极主动地规范自身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5-3 02:15 , Processed in 0.042344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