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番茄和巧克力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实录
    在某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好吃的东西变变变”正有序地开展着,孩予们在教师的鼓厂劢下利用面包、山楂片、糖果、红枣、芝麻等进行造型,一会儿,蜡笔小新、狮子王、火车头、毛毛虫等形象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大胆丰富的想象令观摩教师欣喜不已。
    在观察指导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人部运用了揿、压、贴等组合方法进行造型,而未能体会牙签的连接功用。于是,教师故作求助状,说道:“我也想做个面包人,想用葡萄做眼睛,可它老滚下求,谁来帮帮忙?”孩子们经试验排除了揿、压、贴等方法,一致要求用牙签连接。果然两只“大眼睛”在牙签的帮助下牢牢地钉在了面包娃娃脸上。
    教师感觉这一步引导非常成功,就趁势引导幼儿迁移运用这一方法:“哪位小朋友来帮忙装耳朵?”一幼儿自告奋勇走了上去。教师将小番茄推到他嘶前,示意他用这种材料做耳朵,可小男孩并不理会,径自拿了颗巧克力豆。教师见小男孩未听从她的指示有些不悦,再见那孩子连扎几下都没能将牙签插进巧克力内,更是有些愠怒:“将牙签插在番茄上做不是很方便吗?你偏要用巧克力豆,插不进去了吧。来,别的小朋友帮他改正。”其他幼儿纷纷见机行事,要求小男孩将小番茄和牙签连接起来“塑造”成耳朵,可小男孩坚持说:“牙签能插进巧克力豆里去!”教师不假思索地否定道:“你已经试过了,肯定不行!”师幼进入对峙状态。正在这时,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男孩拿起巧克力豆咬了一口,然后将牙签稳稳地扎进了软软的巧克力豆内层,并将牙签另一头扎进了面包。教师见此情景,竟愣愣地说不话来。
    在座的观摩教师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折服,惊叹孩了的智慧和执著。在孩子的表现而前,教师的自大、傲慢显得多么町笑。幼儿稚气、本色的行为向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提出了挑战。
    案例评析
    在幼儿园教育中,师幼关系始终是根本的问题。教师承载着教育的目的性,幼儿显示着发展的可能件。要想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教师就要在研究“教”的过程中进行角色的再定位,在引导幼儿“学”的同时重新认识幼儿,并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建构积极、互动的师幼关系,这是观念向行为转化的重要前提。
    本案例中小男孩的行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惊讶”,更是对和谐、积极、互动的师幼关系的呼唤。
    一、 关注和重视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善于按预设计划行事,缺乏对教育对象的观察,并对幼儿的执菩和创造经常表现出低敏感性。在本案例中,教师看似发动了一场让幼儿自由创作的学习活动,却时时控制幼儿的想法(希望幼儿当即掌握牙签连接法、听从要求用小番茄作耳朵,不能容忍幼儿些许的“自我主张”,等等)。显然,教师更习惯居于主动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名义上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实际中的被动地位反映了教学中不平等的师幼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批判件崽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 尊重和支持幼儿的经验
    以“最近发展区”为依据,教师应在幼儿活动的关键时刻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以引发认知冲突,推进幼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关键经验,用心解读幼儿的需要,敏锐洞察幼儿尝试探索的愿望和可能性。就巧克力豆而言,幼儿是绝对的体验者和研究者,他们对巧克力的认识可能比教师更“权威”。正所谓任何年龄、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和经验进入学习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如果我们倾听学生,就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倾听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是新的认知冲突的起点。教师的责任在于尊重幼儿的意愿和生活经验,接受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信任和支持,打通有机联系幼儿经验的多向渠道,而不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封堵甚至扼杀。
    三、 判断和回应幼儿的挑战
    许多教师对于组织预设活动较为得心应手,对施教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行为也十分敏感,而对幼儿活动中引发的生成性问题和体现幼儿需求的问题,则缺乏有效的判断和回应。本案例典型地反映了这一问题。
    1.教师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选择且丰富的创作环境,可当幼儿真正想自主时,教师却立即干涉,直接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可见,教师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
    2.当小男孩拒绝用教师推荐的小番茄而选用巧克力豆时,教师考虑到小男孩会妨碍预设目标的实现,便不顾幼儿的兴趣而加以阻挠。显然,教师未能充分理解幼儿的兴趣。
    3.在小男孩我行我素但屡次失败后,教师便急于阻止他继续尝试。如果不是小男孩坚持,教师必定错失引导幼儿实现该活动的目标之一,即“让幼儿在运用各种材料时接触、感知和了解不同材料的简单特性”的机会。因此,可以看出该教师未能正确把握目标。
    4.在本案例中,有两个问题是关键,一是幼儿拒绝了教师提供的小番茄而选用巧克力豆,此时幼儿的个人需求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冲突;二是小男孩在用牙签连接巧克力豆时,屡屡失败仍不肯听从教师的劝导。其实对于这两个问题,教师可通过当即肯定,调整预设,个别试验和集体探讨,鼓励不同表现方式等回应策略来支持幼儿的学习,避免给予幼儿消极的体验。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使教师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此惊喜和惊讶也时常发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在惊喜中捕捉教育契机,积累教学智慧,在惊讶中发现现实师幼关系与教育理念间的落差,反思角色定位与教育行为间的矛盾,如此才能从惊讶走向理智,从尴尬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专业。

             关键词:小班观摩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6-18 09:48 , Processed in 0.039321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