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美术欣赏教育能全面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创造等要素。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应注重引导儿童在欣赏中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增进欣赏中的情绪体验,并与创作结合,提升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育;美术欣赏能力

    儿童美术欣赏是儿童审美活动的一种,是儿童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能力的活动。

    一、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功能

    1.以美促知。
    儿童进行美术欣赏的基础是知觉。外界审美信息的70%是通过视觉为人们所接受的,视觉是儿童接受美的窗口。美术欣赏具有增强儿童感知能力的功能。敏锐的感知能力最容易在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中获得,例如,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飞禽走兽,甚至电器零件、浮木石块等,儿童常常沉缅于其中自得其乐,甚至是忘我。在美术欣赏中,儿童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手去触摸,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下,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更为“立体”。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幼儿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探索者,往往能明察秋毫,注意细微的东西。”美术欣赏教育,让儿童沉浸于艺术之中,逐渐获得敏锐的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
    2.以美启智。
    儿童美术欣赏中认知内容的教学,如美术造型要素、造型原理、美术种类、美术风格等,本身就是现代人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育以直观的形象进行教学,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欣赏能很好地锻炼儿童的美术记忆能力。而儿童美术记忆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感知审美形象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对美术进行记忆的基础上,才能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感知。同时,审美想像、审美理解、审美创造也都脱离不开对审美表象的记忆。
    美术欣赏活动也离不开想像。想像是儿童从美术欣赏活动中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们常常自发地长时间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像活动之中。
    另外,儿童形象性思维所包含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认识能力,也都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获得发展。
    3.以美怡情。
    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客体中去,使它们具有人所具有的各种情感、思想。这种移情常使他们在全神贯注于作品时,与作品产生心理的联结。例如,他们把常见的自然现象创造性地加以拟人化,赋予花、草、树等以生命和情趣。这既是儿童特有的观赏方式,也是儿童特有的表现方式。
    儿童移情的特点为儿童的美术欣赏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而美术欣赏活动则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感沟通和满足的机会。在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为他们精心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欣赏对象,引导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事物的审美特征,满足其审美情感的需要,使其产生审美愉悦,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性。
    4-以美促能。
    这里所说的“能”,主要是指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模仿力强,能够在广阔的想像空间里遨游,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其审美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儿童美术欣赏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才能,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
    所有的审美创造能力都缺少不了创造性想像,儿童是借助想像来创造的。美术欣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大班幼儿在欣赏了夏加尔的作品《我与村庄》后,画出了自己被怪兽包围而惊恐、哭泣,或是骑在那些叫不出名的硕鼠身上在天空中飞舞等画面。

    二、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分析

    审美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它包含着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像、情感等诸多的心理要素,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关联、渗透和融合的整体。下面就儿童美术欣赏中笔者认为重要的几种能力进行描述。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能力是儿童进行美术欣赏的基础。对美与艺术的反应主要是以视觉、听觉功能为主。许多研究表明,儿童从一出生便已经有了“对形式审美要素的敏感性和注意的选择性,这种感知是表面的和直觉的。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的协调活动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如新生儿出生后不久便出现了颜色视觉,三个月的婴儿在彩色色盘上注视的时间是灰色色盘的一倍。一般认为,儿童从三四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黄、橙等)比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绿、紫等)更易引起婴儿的喜爱。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地开始对美的形象,如绘画作品中的造型、图画中的图形、雕塑中的形象等,进行感知和理解,这种感知和理解是对审美形象的一种直觉的感受。丁祖荫等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对于图片,最初只能理解其中最突出的个别对象,他们能迅速地在画面中指认出自己熟悉、喜欢的事物。儿童对于作品意蕴的把握通常也是用感性、直觉的方式。例如:儿童在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绘画一号》时,通过对画面中线条的粗细之分、色块的大小之别的感知和理解来把握作品中的意蕴。就像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说,人有两种理解能力,一种称之为直觉,另一种称之为理智,前者用于审美,后者用于科学。两者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只不过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方式不同o
    2.审美想像。
    审美想像是一种在知觉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它使个体依据知觉把握到的材料,将自己的丰富经验渗入其中,在广阔的心理时间和空间中遨游。
    美术欣赏需要有足够的审美想像力。一件好的美术作品的成功往往在于巧妙地创造出引起人们艺术想像的诱发物,使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层开想像的翅膀,获得像外之意的效果。审美想像在审美心理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世界插上了翅膀。
    幼儿想像的发展是从以无意想像占主导地位到有意想像初步发展,从以再造想像占主导地位到创造想像初步发展。幼儿的审美想像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
    幼儿阶段的儿童在创作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其创作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而且即使有了主题也不稳定。随着幼儿有意想像的发展,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作品构思,在欣赏作品时,能围绕作品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想像活动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因此,幼儿创作中的想像是在观察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想像。
    3.审美创造。
    儿童审美创造力的主要表现是好奇心和创造性想像。幼儿的审美创造行为和活动来自于他们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幼儿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新生儿的探究反射便是最早的好奇心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好奇心有增无减,他们虽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和思维的能力,但周围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讲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这就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性。
    幼儿最初的创造性想像只是一种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想像没有目的,通常因幼儿兴致所至而随时出现,但其中包含有最初的创造性成分。随着幼儿想像的有意性的增强,幼儿的再造想像出现了,幼儿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想像形象。在此基础上,幼儿的创造想像便开始发展。幼儿正是借助创造性想像才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来。

    三、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儿童对美的欣赏的需求是自发的,然而纯粹自发的美术欣赏可能产生双重效应。正效应与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相一致,表达了儿童发展的正确方向;副效应将反映儿童受到美术欣赏中消极因素的不良熏陶。那种在自然状态下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缺少指导的美术欣赏活动,其发展内容在方向上是盲目的,其发展价值的呈现是处于游移状态的。所以,要把儿童的眼光训练成艺术家的眼光,其重要的途径是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
    1.有距离地感知艺术作品和周围事物。
    布洛夫(Bullough)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一个人如能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和所欣赏的事物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就能欣赏事物的美。欣赏本身就是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事物上,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而要实现这种投射,必须与作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距离才是合适的呢?距离太远,无法了解距离过近,缺乏美感。在艺术欣赏中,作品所发生的年代和各种背景,都可能远离欣赏者所处的时代,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对话,因而也就无法进入欣赏状态。例如:古典美术作品反映的主题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和神话故事、帝王和权贵的肖像等,由于儿童缺乏相关知识经验,所以不太适合儿童欣赏。
    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Schubel Kagan)的观察发现,儿童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只有那些与心中图式有一定距离的事物,才能引起儿童的敏锐的知觉。
    距离是会变化的,它随对象的性质而变化,也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不同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审美时不能丧失距离,不能使距离达到极限或零点,否则,丧失距离就等于丧失美感,因此,在布洛夫看来“距离”是审美活动不可少的要素。
    欣赏中,儿童对心理距离的把握,依赖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情感经验。美术欣赏教育虽然不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我们应该通过美术欣赏教育让孩子们既有审美的眼睛,又有审美的耳朵,更有审美的大脑,能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
    2.增强美术欣赏中的情绪体验。
    美术欣赏本身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欣赏者需欣赏作品中作者所欲表达的情感和信息。这种情感和信息是如何传达到欣赏者的心中的呢?移情作用的理论解释了这种过程。移情说最早由利普士(Lipps,1903)提出,他认为:人在观赏事物时,会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对象当中,和对象融为一体。画家在创作艺术晶时,将其情感和信息投射在作品中,藉着作品为媒介,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或以象征、或以渲染、或以暗示),将这种情感和信息传达给观者。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推己及物,才能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移情是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这为他们欣赏作品提供了情感基础。
    美术欣赏中,儿童的审美感受始终伴随着明显的情绪体验。体验性使儿童的美术欣赏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例如,《向日葵》和《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这两幅作品都是梵・高同类作品中的力作,但是画家创作时的心情是全然不同的。《向日葵》中那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在巴黎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的梵・高,画幅左边的拐角用“跳动”的红色涂过,这“跳动”的色点融汇在浅兰色的笔触中,这一片小小的火焰,象征着画家的生命之火;《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以黄色为主调,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这些在画面上有一种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富有生命力。幼儿可从色彩、造型上把握对象,体验对象的情感性质,诸如枯萎暗淡的向日葵所传达的痛苦失望之情,舒展明亮的向日葵体现的愉快的情感基调等等。
    在美术欣赏中,强调情感的体验,可以磨练幼儿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3.将美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欣赏活动需要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大脑去进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并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用语言、肢体、符号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一过程既有心理操作又有实际操作。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育中,以教师唱主角,常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沉醉于他们自己对艺术晶的欣赏时,却不能与孩子们沟通。我们知道,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儿童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他们确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让孩子们站在大师的肩上进行创作,可让他们在想像的空间中自由地驰骋。幼儿从大师作品中获得的启迪拓展了他们表现的空间,对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美术欣赏之后,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儿童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实践表明,儿童是介入者还是旁观者,是动态地操作还是静态地观看,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4.提升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培养儿童持久的注意力,以增进创造力思维。
    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而在学前阶段,由于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往往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而忽视其形式。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2)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
    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3)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常常是教师把有关的美术知识直接灌输给孩子,以教师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想像和思考,而孩子们却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想法了。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让儿童发表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4)让儿童以幻想的方式去处理周围的事物。
    幻想确能增进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或观念,应多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对欣赏对象的感受、理解、想像和判断,避免绝对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6-16 07:53 , Processed in 0.039883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