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危机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爱的价值环境危机、伙伴危机、养成空间危机、榜样危机、爱与施爱危机等。本文强调全社会、每个家庭必须从整体出发,整合育爱资源,优化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环境。
    [关键词]独生子女;爱的养成;生态危机家庭中爱的教育是独生子女爱的养成的基本生态环境。建立独生子女家庭爱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独生子女爱的养成的前提。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的生态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遗憾的是,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只知道一味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忽视子女成长中的精神需求,却不知道怎样爱子女并对其进行爱的培养,从而出现了独生子女爱的养成上的家庭生态危机,给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而,改善独生子女爱的家庭生态环境已成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可回避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危机问题
    (一)爱的价值环境弱化
    爱的价值环境亦称爱的规范环境,是指家长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于爱的各种态度、价值观念等,是独生子女爱的养成的家庭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爱的养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家庭正确的爱的价值导向、价值环境是独生子女爱的养成的前提条件。但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及应试教育的阴影驱而不散,对家庭形成正确的爱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调查发现,有67%的独生子女家庭爱的价值观念淡漠。认识不到爱的养成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奠基作用,“重智轻德”现象严重。家长深切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至于会不会做人、有没有关爱之心、报答不报答父母就无所谓了。家长爱的观念写矛化、意识淡薄,很自然地会影响到孩子,使独生子女在生命发展的最初时期就感受不到完整的爱的教育理念,也就失去了培植爱的最基础的土壤。
    (二)伙伴危机
    物种在其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物种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生态位。家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群体。由于父母与独生子女在年龄、家庭地位处于不同的生态层次,使独生子女缺少内在的关爱对象与践行关爱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生态位。研究表明,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与合作是他们良好行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讲,由于自小就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提供了彼此关爱、相互合作的自然生态条件,因而他们的关爱心、责任心、与人合作的意识要比独生子女强。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没有同龄伙伴进行交往,因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就缺少了施爱的对象与机会,出现了“伙伴危机”。[2]伙伴危机不仅会使独生子女产生孤独、寂寞、对人冷酷等不良情绪,同时由于无事可干只好看电视、上网等。据统计,我国4-14岁的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为2.22小时。[3]在节假日独生子女更是长时间上网。由于他们与媒体画面打交道时间多,与人直接交往机会就减少了,由此造成了“人机关系”甚密,而与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比较冷漠,减少了独生子女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关爱。
    (三)榜样危机
    一方面是缺乏同龄爱的学习榜样,这不仅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无兄弟姐妹,同时还反映在国家为青少年树立的少年英雄榜样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少。学生在对“你心中的少年英雄是谁?”这一问卷的回答中,有57%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其他的答案为“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缺少榜样,独生子女爱的行为就没有了模仿的标准,如何向善,如何关爱别人就成了空话。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为子女树立爱的楷模。他们不仅关爱意识淡漠,对社会、公益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而且还做出不利于儿童爱的形成的举动。如对子女学业发展期望值高、要求严,缺少人性呵护;行为粗暴,语言不文明;家庭暴力、虐待老人、家庭离异等。
    (四)养咸空间危机
    人的任何一种品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养成的,目前,我国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暇陪伴子女在节假日进行户外活动,如到户外散步、郊游等,让孩子一人在户外玩耍又担心不安全,因而当孩子放学后或在节假日,只好对他们进行“圈养”与“囚禁”,将孩子孤独地“锁”在家中。问卷统计,有98.70%的儿童有过被父母锁在家里的经历,51.64%的儿童表示经常被锁在家中。这样就人为地剥夺了孩子爱的养成的空间生态条件,局限了独生子女爱的内容的博大与可能有的境界,加剧了独生子女因人类环境的恶化而造成生存空间狭隘的程度。
    (五)爱与施爱危机
    “接受爱”与“施爱”是关爱生态系统的两个不同生态因子,是相辅相成的。独生子女爱的养成不仅要接受父母爱的阳光哺育,而且也要经历自己关爱他人的善举善行的磨练。孩子自己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不仅是独生子女爱的养成的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之一,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受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观念的影响,溺爱孩子现象十分普遍。家长只知一味地向子女施爱,把他们看成自己生命的惟一,却忽视了培养子女对自己与他人施爱,从而使独生子女爱与施爱系统失衡。问卷显示,有53.47%的儿童没有对父母与他人施爱的体验,有54.13%的儿童认为他们的家长对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父母的关心不珍惜,缺乏“接受爱”的意识,挫伤了孩子施爱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很多儿童形成只知索取享受、不知回报感恩的畸形心理。
    二、优化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环境
    独生子女家庭要走出爱的养成生态危机,为爱的教育奠定基础,培养出拥有爱心的新人,要求全社会、每个家庭必须从整体出发,整合育爱资源,优化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环境。
    (一) 确立家庭爱的养成生态意识,积极营造爱的氛围
    家庭爱的养成生态意识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爱的养成生态环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总体认识,尤其是一种有关爱的养成生态环境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意识。它是家庭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家庭爱的养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价值生态环境三部分。要培育子女的爱心,就必须使这三者与生态主体(父母、子女)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成和谐发展的生态圈。但从爱的养成家庭现状看,上述生态诸因子之间的平衡关系出现了危机,特别是价值环境危机严重。为此,我们必须从对子女健康成长负责的态度出发,认识到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危机问题,转变不当的爱的教育观念,把做人教育、学会关爱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积极营造浓郁的爱的氛围,使整个家庭充满爱意。同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把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合作等基本品德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底色,使孩子成长成为人格和谐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二)强化补偿意识,重构童性世界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独特的生态位是由我国国情和人口政策客观决定的。要改变独生子女伙伴危机的现状,只有通过后天人为的补偿才能得以改善。幼稚、不成熟、游戏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这种天性也只有儿童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才能真正显露出夹。尊重和保持儿童的天性不仅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培育爱心的需要。独生子女生来就生活在成人世界里,要弥补缺少与同龄伙伴相互交往的不足:一是父母要用一颗童心与他们进行民主平等交往与真诚的心灵沟通,充当既是父母又是伙伴的双重角色。每个家长首先要充当子女的伙伴,同子女一起游戏玩耍、捉迷藏、讲故事、做运动等;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切忌不顾实际、背离童性,强求孩子在学业上如何发展,甚至于成名成家。二是在节假日里,家长要有计划的安排孩子与同学的相互交往,让他们在深入交往中,加深理解,形成内在的生态位。三是合理安排独生子女校外的闲暇时间,用丰富的活动内容来滋养独生子女爱的情怀。如,布置其看课外书籍、运动、帮做家务,合理安排孩子在家收看电视的时间,指导孩子上网等,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冷漠。
    (三)走出家门融入自然,拓展爱的养成空间
    人向自然生成,又使自然人化。儿童的世界本没有分离为自然与社会、客体与主体,他的“身体的律动与自然的律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其感知方式、活动方式都根植于自然。因而有意识地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他们回归自然,在原生态的世界中陶冶爱的情愫,丰富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儿童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自然界是最丰富的情感源泉,正是由于大自然对情感的直接陶冶,促进了理智的发展,并把儿童用来观察世界的小窗口变得宽敞、明净、光亮起来。对美的认识,将使心灵高尚,使儿童美好。”大自然会使儿童“爱的种子勃然萌发,长出幼芽。”m父母应该有计划的带孩子一起到野外散步、郊游、爬山等。儿童在野外自主活动中,才能真正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形成开放、自由、轻松、舒展的自我,产生生态体验。也只有在这时儿童与自然之间、儿童的体力与心智之间才能到达互惠共生,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多彩形态。
    (四)父母要做子女爱的榜样
    为独生子女树立爱的榜样,是优化爱的生态环境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公民道德素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子女,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救灾等活动,用自己爱的行为为子女树立良好形象。父母还应尽量避免各种各样的家庭暴力及家庭不和、家庭离异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少工委、共青团等组织也要为独生子女树立那些富有爱心、勤奋好学的少年典型,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学习、去模仿。
    (五)树立施爱生态观,强化独生子女施爱意识
    父母要充分认识独生子女施爱的价值,积极悦纳子女对自己爱的行为。弗罗姆认为,儿童的施爱是其自身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予”爱,他们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富裕与充满活力。[5]为了使独生子女快乐幸福成长,父母、子女都要成为施爱主体,偏颇一方对独生子女爱的养成都是不利的,尤其是父母过多的给予而造成的溺爱危害更大。强化独生子女施爱意识,才能培育出具有爱心的公民,使他们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N1.A-IL教育出版社,2002,25.
    [2]章月娥.帮助孩子克服“伙伴危机”[N).文汇报,2004-12-13,2.
    [3]代小文.青少年价值观九成源自媒体[N1.北京晨报,2004-12,3.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1-435.
    [5](美)艾・弗罗qig.爱的艺术[N).商务印书馆,1987,18.


              关键词:独生子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6-16 15:54 , Processed in 0.043389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