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黔地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00: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早期舞蹈资料,部分蕴藏在岩画中。目前已发现的数十处岩画,其中龙里巫山岩画、关岭“马马崖”岩画、开阳“画马崖”岩画,都有舞蹈图像。巫山岩画赭色绘制马、牛、狗、太阳、人骑马、人牵牛、人跳舞等图像300多个,时代可早至两汉。“马马崖”岩画因画有众多马匹而得名,似为一幅放牧图:年轻力壮的牧民,跃马扬鞭,奔跑在前。男孩追随大人外出放牧,情态欢跃。不能上山的女童,留在住地,陪伴家人,手舞足蹈。“画马崖”岩画有图像150余个。悉以赭色涂绘。似乎表示人们在旭日东升之际,或骑马,或步行,前往同一地点。途经曲折山路,时而穿越山洞。到达时,有人迎接,继而对饮。众人围成圆圈,携手集体跳舞,气氛十分热烈。其地为苗族聚居区,岩画描绘的可能是民族节日活动场面。上述两处岩画,画于宋明时代。



        铜鼓坪、芦笙堂等民俗建筑,节日期间有木鼓舞、铜鼓舞、芦笙舞、古瓢舞、板凳舞、扁担舞、斗鸡舞、锦鸡舞、花鼓舞、踩桥舞等民间舞蹈表演。“铜鼓一响,脚板就痒”,村民对“踩鼓”情有独钟。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中,尤以苗族的木鼓舞、铜鼓舞、花鼓舞最为动人。“三鼓”中,木鼓最为古老,被视为祖先的化身。台江县反排寨至今还保存有几对“祖鼓”。铜鼓,原是法器、祭器,后来演变成象征权力的重器,末了,成为苗、瑶、壮、布依、水等少数民族的乐器。花鼓舞,动作大,速度快,令人眼花缭乱,故名。舞姿多与生产、生活有关。如果模仿猴子的动作打鼓,则称“打猴儿鼓”。村民认为,猴子机灵,象征健康,“打了猴儿鼓,便不会生病”。苗族芦笙舞、苗族木鼓舞、苗族铜鼓舞、瑶族猴鼓舞、彝族铃铛舞等等,都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些古墓葬,如毕节双树湾汉墓、金沙后山汉墓、兴仁交乐汉墓、黔西野坝墓群等,出土舞蹈俑、抚琴俑、说唱俑,或者墓室雕刻有舞蹈图、击鼓图、杂技表演图,反映古代舞蹈场面。水族有些墓葬,以石板建成,称“石板墓”。在荔波水浦一座石板墓上,有幅踩歌堂石刻。省博物馆从侗族聚居的从江高增征集到一件古代踩歌堂石刻,被定为一级文物。古代水族踩歌堂石刻对研究水族民间舞蹈具有重要价值。



      有些古建筑,画有舞蹈场面,刻有芦笙舞曲谱,反映民间舞蹈生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地坪风雨桥上,画有吹笙踩堂、琵琶弹唱、芦笙比赛、行歌坐月等20多幅侗乡风俗画,堪称侗寨“艺术橱窗”。榕江高洞风雨桥上修建重檐悬山顶桥廊,护栏雕刻侗族芦笙舞曲谱。


      摩崖石刻,时有舞蹈诗句。刻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剑河“獭猫潭”摩崖石刻,楷书阴刻“大潭胜景”,左下方镌刻七言诗:“高岩之上景幽幽,高岩之下水长流。梨园子弟今歌舞,千载有人继续不?”题于清道光年间的黔西知州吴嵩梁五言诗摩崖石刻,行书阴刻五言诗:“官舍如村舍,开门即后山。缓行红树下,深坐翠微间。谷暖群莺出,田平一鹭闲。遥看荷锄者,日暮踏歌还。”不失为民族地区的真实写照。还有一些碑刻,记载舞蹈活动,是研究民间舞蹈的重要实物资料。凯里《甘囊香芦笙堂碑记》记载“甘囊香芦笙堂”建堂历史、四至范围、吹笙禁忌等乡规民约:“吹笙跳月,乃我苗族千年来盛传之正当娱乐,更为我苗族自由婚配佳期。我寨先人吴乜灵公,建立一笙堂于此,名曰甘囊香笙堂。每年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二十日止,各寨均得参加,毫无限制。笙堂一切秩序,均由我寨维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5-23 19:40 , Processed in 0.039863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