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个案分析:当孩子有错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23:3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个案观察:当孩子有错时
    在日常生活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会经常范一些小错误。经过家长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家长是不是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你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
    令人头痛的孩子
    刚搬到新家没几天,萱萱的妈妈就发现刚刚粉刷过油漆的墙壁、桌椅上就留下了孩子用各种彩笔、油画棒或记号笔画上去的斑痕。尽管妈妈苦口婆心地对萱萱说了好多次:“千万别用笔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因为这些东西涂在桌椅、墙壁上不能擦洗干净,我们的家会看起来不整洁、不漂亮。”但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毫无用处,家里斑斑驳驳的印子还是日渐增多。
    灵机一动
    星期六的一天,吃过午餐后,待萱萱刚要拿起画笔在墙壁上涂画之前,妈妈给她讲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小狐狸找朋友》。故事讲完后,妈妈问萱萱“小猪、小狗、小鸭为什么不愿意和小狐狸做朋友?”因为小狐狸在小猪、小狗、小鸭的家门口乱画,所以就没有朋友了!萱萱说道。“现在妈妈想请你帮妈妈找一找我们的家里有没有这些涂上去的脏东西呢?”萱萱立即站起来去找,果然在桌子上找到了涂上去的痕迹,并跑过来告诉妈妈。妈妈接着让萱萱想办法把这些脏东西去掉。用毛巾擦、用洗洁精擦,萱萱说。妈妈于是给萱萱一块小抹布,请萱萱蘸上洗洁精。擦着、擦着,萱萱发现墙上、桌椅上的痕迹基本擦不干净,并请求妈妈给她想想办法。
    教育见成效
    这时妈妈告诉萱萱:这些痕迹擦不干净了。只能用油漆或涂料重新粉刷了。但油漆有毒,对身体健康有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生活,爸爸、妈妈还有你都会生病的,以后,如果你想用笔画东西时,请到妈妈这儿来拿白纸,画在纸上,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那多好呀!萱萱听了,表示以后自己想画想涂时,一定画在纸上,再也不在桌上、墙上乱涂乱画了,而且还真的做到了。
    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儿童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儿童感受到被接纳、关爱、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从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儿童社会品质不是讲解灌输的产物,也不是说教命令的结果。而往往是由儿童自己决定的活动方式所决定的。因此,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应给儿童创造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环境
    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环境,有助于儿童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儿童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
    宽容和接纳意味着家长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我们应从儿童自身学习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来看待儿童所犯的错误,而不仅仅是将儿童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标准的,更应看作是他们自身获取经验的必经途径。案例中,当妈妈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并屡教不改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能原谅孩子的错误,这样只能逼迫孩子为逃避惩罚而撒谎,从而变得虚伪,甚至导致多重性格的形成。经过反思,妈妈觉得,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应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而应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错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应该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
    家长要注重“尊重和要求的和谐统一”
    “尊重儿童”是教育者反复强调的一个原则。这就要求家长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求必须伴随尊重,尊重必须伴随要求。家长在提出教育要求时,是以尊重的方式进行的,它包括尊重儿童的经验、个性、行为习惯等,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种要求的方式。萱萱的妈妈在刚发现萱萱乱涂乱画不爱护公共环境时,只是一味地运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对立的,家长是检查者,儿童是接受者。后来,家长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要求上消除了简单制止和呵斥的做法,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友好的。家长从“检察员”变成了“参谋长”,孩子从接受者变为了主动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浓厚的尊重意识。这种以要求的方式实现的尊重,使儿童获得了诸如成功感等多方面体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尊重和要求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是和谐统一的。从这里我们看出:我们越是尊重儿童,越是给他们自由,让他们面对挑战,去想象和创造,儿童就会感到责任的重大,越能独立承担行为的后果。
    家长应以积极的方式对儿童提出要求
    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儿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家长要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如案例里的妈妈,当她发现消极的制止和纠正没有作用时,就不再简单地对孩子进行制止,也不是粗暴地说“不能这样”,而是直接告诉孩子“可以画在纸上”。这样,既避免了儿童的对抗抵触情绪,又中止了孩子不恰当的行为,还为儿童该如何恰当行动指明方向。而有经验的老师则会两方面同时进行,既指出儿童不应当做的事情,同时指出他们应该做的,比如可以说“应该画在纸上,不要画在墙上。”这种正反都讲的指示,特别适用于那些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事情。
    家长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创设环境,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儿童的有效发展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有教育、点点滴滴皆教育”。家长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开放式提问”,激发儿童思考与探索,调动与激励儿童在与环境和“问题情境”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主动、有效地学习;多采用移情教育的方式,促使儿童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案例中,母亲就是抓住时机,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孩子去找环境中的脏东西,自己发现问题,进行了“开放式提问”,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正如上文中萱萱所表现的那样,很多孩子都有这样那样不好的习惯。儿童就好比小树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可能要有多余的枝杈,教育者就好比园丁,要把小树多余的枝杈及时修剪掉。如果方法恰当得体,小树就能健康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如果方法不对头或进行硬性处理,就有可能使小树受到伤害,甚至枯萎。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进行的批评,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只有正确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艺术,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你的批评达标了吗?
    1.沟通思想多理解
    亲子之间,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在思想等诸多方面必然存在“代沟”。这就需要家长在代沟上搭起一座桥,而这座桥正是思想的沟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听其言”。家长一定要注重与孩子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把“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思想沟通了,“共同语言”就多了,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家长批评他们,他们就不会反感,不会不接受。
    2.单独进行护自尊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不在人前随意指责。最好是单独进行,避免增加孩子的心里负担,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批评的效果。选一个静僻的无他人在场的场所,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个别交流,指出错误,帮助他提高认识,改正错误。这种善意的批评、诚挚的忠告,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也让他体会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孩子从而能愉悦地接受批评。
    3.信任孩子多鼓励
    按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理论,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是可教好的,剩下的百分之五也非铁板一块,也是可以转化的。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每个孩子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学好。同时对每个孩子都要多鼓励,不责备。 17世纪著名诗人马尔顿曾说:“许多人成功,是得益于一句格言的鼓励。”对于孩子,说不定家长的某句鼓励的话就铸成了一生的辉煌。
    4.重蹈覆辙静相对
    不要以为一次批评,孩子就会彻底改正。如果孩子重犯错误,原因可能是积习难改,也可能是家长处理不当或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家长不做自我反省,一味强调孩子不可救药,那么成见就会像火山一样摧毁一颗未成熟而单纯的心灵。家长的形象也在他心里打了折扣。家长应静下心来,耐心说服教育,同时应认真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更换等问题。在管理孩子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多思多想才能化难题为奇迹。
    5.态度和善不压人
    父母批评孩子时,态度要和善,切不要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使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绝大部分家长跟孩子谈话时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不仅让孩子站着,多数情况还要两手下垂,双脚并拢,头颅低垂,表情作沉痛状。更甚者还会推孩子几下,这种态势很难让孩子相信家长“都是为你好”。要想孩子接受家长的教导,不如从根本上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像朋友似的让孩子在对面坐下来。这样,不仅不会降低家长的身份,而且从一开始就拉近了情感距离,消除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家长也会在无形中放缓语气,使语言具有平等性和可接受性,使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得以提升。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态度应和善,使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彼此理解、共享沟通的快乐。
    6.批评及时重效率
    孩子一旦有错,要立即批评纠正。如果错误发生已久,再进行批评,孩子会觉得莫名其妙。“你等着,看晚上爸爸回来怎么说你!”这策略是一种失误。你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再进行批评,效率非常低,不会有太大成效。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
    7.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的重点只对事不对人,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过失,重点应该放在正面引导,如何帮助孩子改正上。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
    8.配合一致不分歧
    父母批评孩子时,应相互配合。如果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9.尊重人格不辱骂
    “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一丈”,此乃人之常情。孩子亦如此。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过错,孩子和大人人格都应该是平等的,其人格应受到尊重,决不可任意辱骂。“恶语伤人六月寒”,他还能听你批评吗?
    10.同一错误同对待
    孩子的同一错误,绝不可因为父母亲的情绪时而批评,时而放任,这样会使幼儿难辨是非。对待孩子的同一错误,应坚持自己的立场,贯彻到底,孩子就会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总之,家长在批评孩子过错时,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在给予孩子批评的同时,应多给予人文关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尊重儿童的人权”。在批评时,家长只有注重批评的艺术,才能达到育人的目标。
    编辑:cicy
      
      
      
              关键词:个案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6-18 04:08 , Processed in 0.037655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