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jing 发表于 2018-12-20 20:04:23

活动实录:《菜死了》

         孩子们一进入蔬菜大棚,就被各种各样的蔬菜吸引住了。他们兴奋地说着各种蔬菜的名字,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有时还凑上去闻闻。
         几个孩子站在辣椒地边上争论着:
         “快看!辣椒叶子上有好些小洞洞。”
         “辣椒生病了。”
         “不对。这些小洞洞是虫子咬的。”
         “你看,我捉到了一只虫子。这些小洞洞肯定就是他咬的。”
         在另一处,几个孩子正在争论那株西红柿有多高。
         这时,一个孩子说:“快来,快来!死了,死了!”
         大家不知道什么死了,都好奇的围了过去。
         “你们看,这株西红柿死了。”
         “不是死了,是蔫了。”
         “蔫了就是死了。”
         “这株西红柿还没有死。你看,这里还是活的。”
         “那里还是活的?”
         “茎。我爸爸说,茎干了还是死了。现在这里边是湿的,就是没有死。”
         “一定是死了,要不为什么放到这里?”
         “我知道了。这株西红柿的叶子已经死了,因为它的叶子已经蔫了;但是它的茎还没有死,因为这里边还没有干。”
         “这么说,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它是有点死了。”
         “你看,这里有一个掉到地上的西红柿。我想它也死了。”
         “它还是活的,它里边有水。”
         “它没在树上就是死了。”
         “是活的。烂了才是死了。”
         “这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
         “如果你吃它,就是在吃活的东西。
         ……
         孩子们对蔬菜怎么样才算“死了”的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蔫了就是死了;有的说,黄了就是死了;有的说,没有种在地里就是死了;有的说,干了才是死了;还有地说,腐烂了才是死了。后来他们去问种菜的爷爷,爷爷也被难倒了;他们又来问我,我说回去查查资料吧!
         反思:《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主动感知生命、亲近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们对蔬菜大棚里的各种蔬菜充满了新奇,一株西红柿是“死”还是“活”,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这个问题即使让学生物学的大学生回答,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孩子们居然能如此富有哲理的讨论这个问题:蔫了就是死了,黄了就是死了,没有种在地里就是死了,干了就是死了,腐烂了就是死了,掉到地上就是死了………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时,他们会创造自己的“理论”,例如:
         “是活的,烂了才是死了。”
         “这个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
         “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东西。”
         交流和讨论对于幼儿是十分有意义的,《纲要》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与他人交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经验,分享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幼儿在与他人对话过程中不仅影响他人,也受他人影响。
         “这株西红柿的叶子已经死了,因为它的叶子已经蔫了;但是它的茎还没有死,因为这里边还没有干。”         
          “这么说,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它是有点死了。”这类问题的讨论使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帮助他们重新思考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动实录:《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