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yongli 发表于 2018-12-20 20:03:52

教学反思:“不一样”怎么记

                                                                                                
“不一样”怎么记
问题:
当幼儿在生生互动时,为了某一问题发生争执,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或态度介入比较合适?
幼儿的表现:
集体活动《我的记录》中的第一环节是让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记录,梳理一些有益的记录经验。
妞妞和佩佩共同合作玩“沙漏”,她们先后玩了3次,并用数字表示这个过程,同时用“=”“×”等符号来表示几次玩法中的不同结果。正当她们兴致勃勃地介绍时,男孩成成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这个‘×=’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
“这是不一样多的意思呀。”女孩们解释道。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记啊,应该用‘≠’来表示才对。”成成追问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表示不是的意思,‘=’表示一样的意思,连在一起就表示不一样了呀。”女孩们急急地争辩着。
“但是这样人家不知道倒底是‘不是’的意思还是‘一样’的意思啊。”
“我们就喜欢这样记,这样记看的清楚”
“……”
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声音越来越响,争论地越来越激烈……

教师的回应:
行为一:
当男孩和女孩在争论时,老师与其他幼儿一样认真仔细地倾听两方的意见,没有任何的参与。
方法:
   倾听
目的:了解
了解幼儿争论的焦点问题:表示“不一样”怎么记
了解幼儿争论的不同观点:女孩:×=    男孩:≠
   判断
判断问题:
该争论问题与活动目标是否有关?与现时段交流问题是否有关?
判断结果:是
原因:
孩子的争论其实是在交流关于记录的不同方法,而两种不同符号的呈现就是孩子已有记录经验的反映,与活动的目标和交流的话题是相吻合的。
幼儿的争论是否有意义?
判断结果:是
原因:
焦点问题是“不一样”可以怎么记录,女孩是运用她们已有符号的认知经验与记录经验相融合的方法,将“不一样”拆分成“不”和“一样”两个意思,分别将相应的符号组合而成“不一样”的意思,她们在迁移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记录方法,这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而从男孩对“不一样”的记录方法来看,显然他的经验要比女孩丰富,“≠”是一种相对比较规范的记录方法,这或许是男孩平时在生活中从父母那、书本中获取到的信息,已经形成的概念。因此对女孩的这种记录方式提出了异议,试图纠正她们。
此时两种观点的碰撞正是幼儿不同经验的相互碰撞,从而形成共同学习,建构新知的过程,这是最有价值的过程,所以应该说这场争论是有效的。
对于两种观点,教师如何判断?
判断结果: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
原因: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构建起新的经验,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女孩目前对“不一样”的记录经验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至于男孩的那种方式虽然正确但她们或许还不能理解,教师创设彼此争论的空间,就是试图让他们能够进行碰撞,观察女孩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接纳新的记录方法,如能接纳说明她们获得了新的经验,如不能够教师也无需硬性灌输或拔苗助长,因为男孩的经验只是他能理解的,而女孩只有在今后生活中逐渐积累后去运用了才是真正的习得。所以在现阶段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尊重两种不同观点的成立。

行为二:
在倾听了解了幼儿的争论问题,判断出这场争论的价值后,教师进行了归纳和小结:
师: 妞妞和佩佩用“×=”来表示不一样的意思,成成认为应该用“≠”来表示,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其实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记录方法,而每个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
成成只用了一个符号来表示“不一样”,这样简单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来表示“不一样”呢?
方法:
归纳提升
提升价值:
结束争执
既然两种观点都成立,就没有必要纠缠在谁对谁错上,继续争执是无效的,教师给于一定的争论空间后就需要及时调控时间,确保整个集体活动的有效进行。
挖掘亮点
没有争论结果并不代表争论没有意义,在这场争论中突现出几个记录有关的有价值的经验点,即:
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记录方法
每个人有自己的记录方法
另外,对于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教师的言语中隐含了这样的教育内涵。

支持推动
男孩能发现女孩记录的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证明他在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对于他的质疑在争论最后应该给于一个结果,在肯定他的同时让他明白也要学会尊重他人,从而进一步激励他继续坚持、探索,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学反思:“不一样”怎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