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tianjiao 发表于 2018-12-20 19:42:34

活动区材料的运用

         
一、材料运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活动区所投放的材料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发情感等。它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又要与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例如:小班生活区某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手指手腕和手眼的协调性,就可投放一些系解扣子、夹海绵块、穿木珠等操作材料。
(二)、科学性原则
指活动区投放的材料,特别是科学发现区的材料,要能够反映科学现象,具有科学因素。例如:为让幼儿理解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流动的液体,就需为幼儿提供几个大水箱和各种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使幼儿通过盛、舀、倒、闻等探究过程来了解和发现水的特性;为让幼儿观察摩擦起电的现象,就须为他们提供能反映这一现象的物品,如塑料尺、毛皮、绸子布等。
(三)层次性原则
指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需要,便于他们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例如:益智区“配对"的练习材料,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也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一剪粗条纸一剪细条纸一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一剪塑纸_剪包装纸;从剪纸一剪布一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同,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要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如同样是排序,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要求其自由排序或按几种特征同时排序,而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可按图例排序或只按一种特征进行排序。
(四)递进性原则
指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有计划。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应分期分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投放,使幼儿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获得发展。例如:大班的黄土制作,可将区域分别设置成加工间、色彩间、创意间,第一周可提供黄泥,让幼儿参与“和泥"的工作;第二周提供泥团,引导幼儿进行作品造型和风干;第三周提供各种颜色,引导幼儿将作品上底色;第四周提供一些原型和范例,引导幼儿进行图案的设计、加工、色彩的搭配等。
(五)适宜性原则
材料的丰富并不能保证材料的有效,而且材料也不是越丰富越好。太多杂乱无章的材料堆砌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对幼儿来说,这样的环境有可能成为“视觉污染”,使幼儿无从选择或无法专注于一个活动。因此,活动区不仅要考虑提供多少材料,更要关注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在数量和种类上要适宜,并根据需要不断调换,使幼儿能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多样性原则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使用的材料不应局限于教师摆出来的那些材料。因此,教师可设置材料库,将各种平时收集来的和更换下来的材料分类放置,当幼儿在活动中对某一活动显示出特别的兴趣时,教师就可以提供更多的相关材料,以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尝试。幼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材料库自选材料,更好地凸显出区域活动的个别化教育功能。
(七)经济性原则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注意其内在价值的挖掘,而不应把外表的精美和花钱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认为:廉价的、本地生产的玩具一般都可以替代昂贵的进口货。因此,我们更提倡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和自制,或者购买经济适用的玩具。
二、材料运用中的侧重点
选择趣味性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所谓趣味性材料是指隐秘性、新奇性的材料。隐秘性材料是孩子们或看得见却摸不到、或看不见却摸得到、或看不见.却听得到的材料。如万花筒等。这类材料会激发孩子们的操作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一)选择相似性材料以延长探究时间。
所谓相似性材料是材料在形状、颜色、大小、特征等某_:方面相似,如:动物拼图等。幼儿在操作这类材料时,需要仔细观察与辨别、反复尝试、不断思考,因而能够延长探究的时间,增强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二)、选择可变性、可移动性材料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所谓可变性材料是指材料的玩法有很多种,或材料本身可以变形,这些材料。的操作需要孩子的联想能力、创造能力及思考的能力,孩子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而不致出现厌倦的情绪。如魔方、动物插塑、软管、电线等。所谓可移动材料是指可以改变位置的材料,如板条、纸盒箱、轮胎、沙、水、棋类玩具等。这些材料都有助于幼儿在任意组合中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变化这花样,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四)选择障碍性材料可以增强幼儿探究的深度
所谓障碍性材料是需要儿童克服一定的难度、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操作的材料。在提供这类材料时,教师应该考虑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让儿童操作起来太容易,又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而是要帮助幼儿搭建发展的阶梯。

      关键词:活动区材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动区材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