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tianjiao 发表于 2018-12-20 19:30:22

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

                                                                                                
[摘要]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以家庭伦理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增加。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公共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应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价值取向。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的转向。需要家长提高认识,改变教育方法,突破家庭场所的限制,走向社区生活,配合幼儿园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
[关键词]幼儿;家庭德育;家庭伦理;公共道德
一、传统幼儿家庭德育的特点
(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价值取向
传统的幼儿家庭德育关注的重点是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通过对幼儿进行家庭伦理的教育,使幼儿形成尊重长辈、礼貌、谦让等道德品质,为将来融入家庭生活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论语・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培养年轻人的在家孝顺、出门谦逊、为人恭谨诚信、博爱亲r等这些伦理道德品质置于教育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将孔子思想更进一步推广:“人之有道也,饱食暧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李毓秀存《弟子规》中承孔子之言提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中国传统家教的核心思想。王庖麟在《三字经》中归为“十义”:人之伦、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凡训蒙,需讲究。这是对幼儿道德品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道德情感培养的逐步扩展和深化过程。概括起来,传统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可以归结为孝悌、谨信和亲仁,核心是构成以“仁、义、礼”为主的伦理体系。它不仅是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扩大到社会生活中,成为今后走向社会生活的伦理规范。因此,这种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个人的德行修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己及人,在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人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
(二)主要内容是以私人生活为中心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而德育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与现代的公共生活相比较,其所涉略的主要是私人生活。可以概括为慈、孝、悌、友、信、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大都是处理私人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处理私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三)主要方式是进行家庭美德的熏陶与迁移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是发生在家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亲所实施的以私人生活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主要教育方式是潜移默化的熏陶与迁移。一方面,家长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家庭美德给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另一方面,传统幼儿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家庭美德的迁移作用。如《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矣?”《孝经》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孟子把家庭美德的迁移表述得更为明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由此及彼,把家庭美德转化为幼儿的道德品质成为传统幼儿家庭德育的重要方式。
(四)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比较严重
由于中国传统幼儿家庭教育以家庭伦理为主要价值取向,教育场所是家庭,内容是家庭私人生活为中心,加上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国是扩大的家,家足缩小的国的社会结构形式,就造成了传统幼儿家庭教育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比较严重。正如粱启超所青,儒家经典之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中同数年来,束身寡国主义,实为德育之中心点。”同梁漱冥电认为中国人眼中的家和国都夫,社会则很小。不仅如此,秤外国人的眼中也有同样的看法,如英国的罗素就认为,中国文化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而对这种现象最为著名的表述应当数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认为:“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情从来就没有人关心,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公德心”。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传统的中国家庭幼儿道德教育的特点: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关注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关系的调整,道德规范的调整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为目的,即“重私德、轻公德”。
二、从家庭伦理本位转到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德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多元化要求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随着家庭道德观点的变化,传统的家庭伦理观点被注入现代价值观点。这样,现代家庭越来越多地受到愚昧和文明、传统和现代、封闭和开放的两种文明、两种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的夹击与冲撞。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在改变,原有的道德约束力有所减弱,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形成,而新的道德约束力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发生效用,因此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利益化。随着公共生活的增加,人口相对趋于集中,以居民身份为基础的公共领域的社会联系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以家族背景为基础的亲缘、地缘联系。公共场所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它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公共理性的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我们当代所需要的是一种能保障现代公共生活能良好、有序、协调发展的公德伦理,实质上是一种契约思想的公共理性。公共生活所导致的价值多元化必然要求从幼儿时期就要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
(二)家庭伦理本位的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凸显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幼儿家庭德育十分注重家庭伦理,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朋友之间组成了一个内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讲求道德修养、重视个人品德,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家庭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文化使人的伦理精神意向局限于家族之中,用血缘关系去厘定社会关系。这种带有浓厚私德色彩的道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脱节,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现代公共生活的根本特征是以现代生活社区和职业分工为基础的交往。社会历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社会公共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公共性需要”。社会“公共文化”与“公共价值”观念成为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突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这种公共生活空间的顺利运转需要有一种公共的价值的约束,这样就形成了私人多元化价值取向同公共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改革传统的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的道德教育,重新构建一种以“公共伦理”为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体系。这就必须在早期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中引入公德教育,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三)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内涵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规则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社会行为的有序化。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使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这对其日后的社会公共道德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②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意识要求人们要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所在,努力成为一个对自己尊重、对他人负责、对组织、对社群、对人类尽职的人。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培养一种责任意识对幼儿形成遵守公德、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强化这一点。③义务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走出狭隘的一己之私,超越自我,因而要求人人都具有义务意识。个体要自觉意识到他人的同等权利和人格,从而,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这种义务意识是通过教育和生活逐渐培养而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早期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幼儿的义务意识,让幼儿知道有些事是自己必须做的,如果没有做这些事,其他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幼儿从小养成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的品质,这对幼儿以后在社会中接受系统的道德知识教育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现代幼儿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家长应充分认识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道德观点对幼儿德育的重要影响,在目前,家长应积极响应《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增强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社会尝试,引导幼儿熟悉身边的社会,从而使幼儿较早地形成“公共”意识,养成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为幼儿公共道德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家庭教育中增加社会公德的内容
为了使幼儿今后能迅速适应现代公共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社会公德的内容。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保持家庭德育内容的全面性。除继续保持慈、孝、悌、友、信、义等伦理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应在家庭口常生活中增加规则、义务和责任等内容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人与人的交往不仅仅是情感交往,还有各种工具性交往,因而必须遵守公众的社会规则。其次,家长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是以亲子交往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因而家庭德育的成效也离不开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上,家长应将培养幼儿做人的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家庭德育是做人的基础教育。现代社会的文明要求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的全人。作为现代人最起码的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社会公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再次,家长要以亲子互动为主要方式展开社会公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亲子互动是沟通家长与幼儿情感的基础,父母通过对幼儿的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幼儿自尊等方式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支持性互动代替传统的控制性互动,使幼儿在亲子互动中体验和享受到与父母平等的权力,在实际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并积极地参与互动,为幼儿今后走向社会过民主的生活打下基础,这种亲子互动也就体现出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要求。
(三)将家庭生活融入社区生活,让幼儿在公共生活中接受社会公德教育
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的内容突破了以亲情、友情为基础的家庭生活与个人社会交往生活的局限,追求共同发展的社会交换、交流与交往实践生活。人们的生存、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规则是建立在对公共规则的遵守的基础之上的,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反映公共人格的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是个人意志和普遍意志的统一,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种公共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突破家庭环境的约束,因此家长应让幼儿能参与社区生活,在社区的公共环境熏陶下接受社会公德,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存社区角色模仿和角色扮演中逐渐培养公德意识。
(四)采取公平说理的方式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传统的幼儿家庭伦理教育足以情感熏陶从而产生迁移作用的方式进行的,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建立在情感关系基础上的父母与子女的交往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而这种交往方式必然是以需求法则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家庭的资源分配是建立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上,同这样不利于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公平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社会公德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就要采取公平说理的方式进行,使幼儿从小就产生公平意识和规则意识。
(五)家长应支持幼儿园的社会公德教育
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是家庭、社区、幼儿园等多种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幼儿园的生活本身就是培养幼儿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幼儿园课程中还专门有针对幼儿特点实施的文明礼貌、交通规则、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仅仅在幼儿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够的,它需要幼儿家长的密切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幼儿园教育弥补了家长专业知识的不足;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师的最好的合作者。只有家长支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以公德为核心的幼儿德育体系才能建立,才更能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
(吴立保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吴立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