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shanshan 发表于 2018-12-15 18:48:09

孩子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

                                                                                                 在报纸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报道,有的子女婚后对父母不孝敬,甚至虐待,严重的逼人致死,可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倾注全部的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呢?主要是他们在幼年时期未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子女爱的情感只是单向地输入,而不双向交流,父母把爱倾注给幼年子女的同时,没有培养孩子也去爱父母、爱别人。不孝之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而他却不用去关心和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同伴,不会体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他只学会了接受爱,而没学会付出爱。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无不关爱自己的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向子女倾注爱心的同时,要随时随地地进行孩子爱心的培养。可以从爱父母开始培养孩子爱所有的人。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也要教育孩子要回报父母的爱,要具有爱护人、关心人的情感。比如,奶奶蹲在地上择菜,父亲要暗示孩子:“你看奶奶多累,给奶奶搬个小凳子吧!”有的地区发生水灾,从电视里看到灾民流离失所,要动员孩子:“咱们把不常穿用的衣物捐给灾民吧!”通过诸多的实事来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
结合具体事件,培养孩子不要只想到自己,还要想到别人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平时,有的孩子见到可口饭菜,只顾自己,从不谦让给别人;还有的看到残疾人,便模仿、取乐、嘲笑,这些都是不关心他人、缺少同情心的表现。面对这种现象,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好的饭菜你喜欢吃,别人也喜欢吃,应该大家吃。残疾人是不幸的人,要赋予同情心,要给予援助,挽救和减轻别人的痛苦。在集体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大家都要献出自己的爱心,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在快乐的社会大家庭里。通过耐心持久的爱心教育,孩子自然能够养成既会接受他人的爱,也会向他人付出爱的良好的情感。
人需要被别人同情,就好比寒夜中需要一盆炭火,烈日下需要一杯清水一样。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经路遇一个乞丐,他往口袋里掏钱,发现口袋是空的,愧疚使他低着头抓住乞丐的手握了一下,希望能得到乞丐的谅解。乞丐动情地对屠格涅夫说:“够了,兄弟,有这点就足够了。”乞丐从屠格涅夫那里虽然没有拿到钱,但是他获得了比钱更有价值的真挚情感,那就是同情。
人应该有同情心,它是与人为善的情感的组成部分,是使人真挚、善良的原动力。同情心能激发人去帮助别人,或者坦率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它与卑鄙、虚伪、假仁假义互不相容。
孩子应该是富于同情心的,这种积极的情感是孩子真诚、友好和仁爱地对待周围人的基础,是克服自私自利和残忍行为的“解毒剂”。
在2岁的孩子身上,已经可以看到同情心的一些特征了,当孩子听到别人哭,便会把自己与哭声联系起来,尽管自己没有什么伤心事,却也跟着哭起来。到了3~4岁,当孩子听到别人哭泣时,他自己不再哭泣了,而是想办法帮助别人,如吹一吹别人疼痛的地方,安慰他,抚摸他,哄他别哭,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能理解别人了。这样做最初可能还只是模仿,但是以后与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就会成为真实的感受,最后,即使没有成人的提示或者要求,孩子也会自发而真诚地同情他人。
同情心这种情感不是天生的,只有经过积极培养才会出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可以克服孩子对别人的无情、冷淡和残忍的态度。虽然,孩子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无情和残忍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情和残忍行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如果不注意消除这类行为,以同情心加以替代,那么这类出自于无知的“无情”或“残忍”就可能变成真正的无情和残忍了。
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用手去拉猫的耳朵,将它从地上揪起来,是想与猫一起玩;用手抓住蜥蜴的尾巴,是想验证一下它的尾巴是不是真的会掉下来;撕去蝴蝶的翅膀,是想知道没有翅膀,它还会不会飞。这一类行为并不是有意在给对方制造痛苦,那时孩子还不理解痛苦的实质。
同情心就其内在的实质而言,是将自己对痛苦的感受扩大到别人身上,这种感受一旦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中,就会扩大到小伙伴及周围的其他人或动、植物等身上。当你告诉孩子,如果拉猫的耳朵、抓蜥蜴的尾巴或撕蝴蝶的翅膀,它们都会感到疼痛的,孩子将这种观念牢牢地记在心中,那么以后,他对小动物以及其他的东西都表现出“怜悯”之心,这样,你就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孩子对动、植物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很容易转化为对人的同情心。
编辑:cicy
      关键词:同情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